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麦收以后尝新,阆中山民的端午节敬天祛蛇,

发布时间:2023-9-21 13:36:49   点击数:

今天是传统的端午节。端午节是以粽子为饮食标签,并以“爱国”之名对屈原的祭祀。

实际上,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屈原所爱的楚国只是中国一个很小的版图,也就是周朝天子治下一个因富强而膨胀了的一个子国、一方诸侯,也就是现在的一个省。因不满楚王的昏庸,投汨罗江死谏的屈原,顶多只能算得上爱民族的小义,能被后人放大成全民族意义上的“爱国”,主要原因应该是得力于屈原自身的文学成就。

文学无国界,文学也无族界。文学也放大了情怀,就端午节所祭祀的屈原而言,甚至掩盖了一个子国对周家天子忤逆的事实,这说明了史实也有可能被运作的。成者为王败者寇,在成为“王者”后,王者也需要一种精神,哪怕是一种被曲解的精神,也被美化成为一个王朝民众的信仰基地。在封建社会,王朝是需要这种基石的。可能也正因为如此,端午节,才从一个接一个封建王朝的更替中被传承下来。

与当时的楚国一样,同样被周朝天子分封的八百诸侯的巴国故地——阆中山民中,世代传续的端午节,似乎只是一年小麦丰收后的尝新。在祖祖辈辈的习俗里,端午节是蒸馒头、包子,喝雄黄酒。馒头、包子都是新麦磨成的面粉做成,进食前,须祭祀、祷告天地;然后是喝雄黄泡就的白酒。

阆中山民中的端午节,就是一个季节性的丰收节庆。新麦做成的馒头,是对风调雨顺的上天的一种答谢;而喝雄黄酒,则是对人身安全的一种冀望。据说,雄黄主要是趋避夏季出没的毒蛇,所以,在喝完雄黄酒之后,还要把酒里剩余的雄黄涂抹在脸上、身上,目的还是祛毒辟邪。

无论是吃馒头答谢上天,还是喝雄黄酒祛毒辟邪,阆中山民的端午节都没有屈原什么事。之所以有如此的反差,大概出于这样两个原因。

一是古时巴国紧邻楚国,虽有长江相连,但巴国相对弱小,饱受长江中游楚国祸乱。楚国的屡次侵犯,让巴国的国都从最早长江上游的的重庆,迁移到长江支流嘉陵江上的阆中,即便相去甚远,还是未能掩藏心中的仇恨。而屈原所爱之国,是巴国的宿敌,不为巴人尊崇。

二是因地狱物产导致的地方饮食习惯。长江下游多良田,稻米丰盛,所以,端午节因屈原投江,后人在这个节庆中以投食粽子为枉死的屈原驱邪祈福,寄托哀思。而阆中往北多山地丘陵,主产小麦、玉米等旱地作物。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作为一个共同的节庆,巴地山民却赋予了节日不同的内容。

至于蛇,可能是山民生活中主要的天敌。每年春节,老一辈人都会要求家里人在年三十这一天把木杆、竹竿以及绳索一类的物什收捡好,不要在初一这一天见到。据说,初一这一天看到绳索、竿竿,就意味着来年会碰到蛇患。

节日相同,是因为民族一统;而节庆的内涵不同,则吸附着地方的文化脉络。这个脉络秉承着一方水土育一方人的古训,才成就了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中华民族文化。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guart.com/jbjj/3415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