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 端午食俗 >> 中考语文春节将至,节日话题作文该
这是一道中考真题:
春节拜新年,端午赛龙舟,中秋赏明月……一个个传统节日,荡漾着两千年不曾间断的精神涟漪,连系着泱泱华夏的繁衍生息,演绎着中华民族的文明。
请任选一个传统节日,自拟题目,结合生活经历,写一篇不少于字的作文。
写作注意事项:作文题目中必须包含我国一个民族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腊八等等。
这道大作文题没有明说写话题作文,但“请任选一个传统节日,自拟题目”,这是话题作文的特征,我们可以把它当作以“传统节日”为话题的作文。“结合生活经历”,“叙事感情真挚、朴实、自然”,这些要求又在提醒大家:体裁最好选择记叙文或记叙性散文。如果采用书信、童话、小小说,甚至课本剧等体裁就更有创意了。但大家不管写什么题材,从哪个角度切入,都要紧紧围绕“两千年不曾间断的精神涟漪”“泱泱华夏的繁衍生息”“中华民族的文明”这个主题,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和传统美德,传递正能量,这也是这个题目的命题意图所在。
题好一半文,首先就要在拟题上一展身手,显露才情。“注意事项”要求:作文题目中必须包含我国一个民族传统节日。所以在选定自己喜欢的传统节日之后,考生可以在它的前面或后面或在前后同时添加词语,拟出个性化的标题。如“元宵喜乐会”“端午节,请等等我”“奶奶过重阳”“别样的腊八节”等。在阅卷时,发现有些考生在拟题时就失误了,如“拜年”“闹春”等标题中就没有点明传统节日,而“我喜欢过春节”“我的中秋节”等标题又过于平淡。选择节日时,“注意事项”给出的几个可以写,但容易撞车。为此,不妨从后面的“等等”里寻找内容,如除夕、寒食节、七夕、重阳节、小年等都能写。
1.写节日里的期盼(愿望),引发对社会问题的 成群结队拜年是一道靓丽的风景。根据线路图,由近及远,挨家挨户。常见的是磕头后就走,因为拜年的络绎不绝,很少坐下来安静地说几句话。常常是屁股还没坐稳,下拨拜年的又来了,于是拔腿告辞去下一家。时间虽短,但是趣味无穷,因为拜年的习俗,更多的是体现情谊,他们的“乐”是一致的。当然,来拜年的未必都是“好友”,也未必都是“知己”,只因拜年已成为一座温馨的桥梁,把忽略的亲情、友情,在一声声拜年的祝福里,重新捡拾起来。“人生乐在相知心”,王安石道出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真谛。拜年的平台,消除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误会、隔阂、矛盾、分歧、恩怨。春节过后,一些平时不睦的人家,相见变成莞尔一笑。
传统的拜年,一句暖心的问候,一声温馨的祝福,瞬间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曾经村里张钱二家,因为田地边界的事打得不可开交,十多年不说话。后来都想和好,又碍于面子拉不下脸。年龄小的张家大人在大年初一领着孩子走进钱家的院子,姓张的喊:“大哥在吗?我给你拜年了!”姓钱的一愣,忙笑脸相迎,拉姓张的到屋里坐,说啥不让拜,姓张的坚持磕头,自此两家和好如初。
瞧,拜年又成为化解矛盾的一种有效手段!
立意高远,思想深刻。写春节,大多数考生会写春节时饭菜丰富、包饺子、看春晚等内容,来表现节日的欢乐和物质生活的提高。而本文作者选取春节拜年的风俗,来表现其意义:化解矛盾,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人与人之间真诚交流。这样的立意无疑更高一筹,具有丰厚的思想内涵。
塑造人物,活灵活现。作者对拜年时人们的种种表现,运用了恰当的描写方法,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第三段的场面描写、主家的神态动作描写以及他人拜年时的语言、动作描写,真实生动,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亮点:乡味十足描写生动
舞龙闹中秋
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吃月饼、赏明月是这个传统节日里的固定“节目”。如果你在中秋节来到我的家乡,你还可以看到另外一种热闹且有趣的节目——舞龙。
每年中秋,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就会凑到一块,舞龙闹中秋。既然是舞龙就必然有“龙”,这“龙”其实是用各种材料扎制而成的,大家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龙身框架由一根根麻油秆搭建而成,其他部分则用一把把玉米秆捆扎编制。制作时,我们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有人负责拧麻绳做龙身,有人负责将玉米秆绑在竹竿上,用来做龙头,还有人负责编龙的“鳞甲”和“尾巴”。架子搭好后,再盖上一块黄布,龙就做好了。一上午的时间很快过去了,大家的忙碌终于有了成果,龙头高高在上,龙身健硕有力。看着扎好的龙,大家都十分喜悦。龙头最威猛,也最强悍,看起来霸气十足,威风凛凛。
安静的龙看起来十分威严,而舞动起来的龙更是威风无比。
天色暗下来,锣鼓敲响,舞龙仪式正式开始了。一条金黄的游龙在村庄中缓缓移动,引来阵阵喝彩。威武的龙头左摆右摇,似乎在呼风唤雨,一旦站定,龙头就会“鞠躬作揖”。龙时走时停,时而拱起,如凸起的小山坡,时而凹下,似流水过后形成的沟壑。有时龙头站定,龙尾就会做出各种动作,剪,扫,攒,动感十足。而当龙尾静止时,龙头也会花样频出,时而昂首期盼,时而瞪眼凝视,时而低头沉思。周围的观众发出阵阵叫好声,中秋的气氛达到了高潮。
舞龙完毕,舞龙队伍就会挨家挨户道喜赐福,主持人则兴高采烈地在旁边说道:“八月十五月开花,龙王滚滚到你家。你家树起金狮子,两边栽起摇钱树。摇钱树上七个字,富贵花开得天堂。会此龙王悦彩后,幸福生活奔小康。”
每喊完一句,周围的人就跟着叫“有”。这种随口编的祝福语,家家户户各不同。舞龙卖力,送福精彩,主人就会格外慷慨,以感谢乡亲的精彩演出和诚挚祝福。
这样的活动一直持续到近十二点。当大家都已经进入梦乡的时候,整个村子分外寂静。舞龙队伍就会来到一片空地,准备最后的仪式——化龙。大家小心翼翼地将龙安放好,用香烛点燃,熊熊的火焰照亮了夜空,转眼间龙就化成了灰烬。眼看着龙消失,大家心里都不好受,但家乡的规矩就是这样,龙不能留到第二天,所以大家也只好不舍地和龙告别了。
舞龙闹中秋,好玩吧?如果你在中秋时来到我们这儿,我一定邀请你一起参加,好吗?
叙述清楚,乡味十足。文章运用饱含真情的语言,讲述了自己家乡舞龙闹中秋的传统民俗,让读者体会到了“我”的家乡风俗的无限魅力。文章以时间为序,从上午到傍晚再到深夜,详细记叙了舞龙的整个过程,字里行间溢满乡风乡情。
详略得当,描写生动。扎龙、舞龙、赐福、化龙,作者选择了舞龙闹中秋时的几个场景,详细描绘了扎龙、舞龙和赐福的过程,略写了化龙的内容,详略得当。文章对舞龙场景的描写十分精彩,展示了舞龙人的高超技术,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亮点:斐然成章主题深刻
又是端午粽飘香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思量当年,端午起源,汨罗江畔,楚国屈原。
江中波涛汹涌,岸上狂风怒吼,那个吟唱着“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原,如今也醉了吗?不然他为什么任那江水浸湿他的衣襟,任那西风随意撩拨他的发丝,任敌人肆意践踏大楚的尊严?我仿佛听到了屈原心底的哀叹:“别了,我的祖国!别了,我的故乡!别了,我眷恋的山河!”
随着一块巨石沉入江底,他停止了呼吸,化为了一缕粽香,虽然几不可闻,但经久不消。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节,这个普通的节日,开始有了不普通的意义。
粽叶香里说屈原,听取鼓声震天。号令起处,千舟竞渡,分开波涛,踏起重浪,万龙竞跃。一点雄黄,几里飘香,驱走百毒,带来安康。
但端午节最不能忘怀的,依旧是那粽子吧。
你看那粽叶翻折再翻折,折出了一个又一个墨绿的棱角;你看那针线穿梭再穿梭,穿出了一串串诱人的香粽;你看那清水蒸煮再蒸煮,煮出了一锅锅香味四溢的粽子。
一手执粽,一手剥皮,糯米微露,粽香四溢,心旷神怡。
现在,我正坐在考场上,端午的粽香已隐隐飘来。最为特别的是,今年的端午节与父亲节恰好相逢,那股香甜愈显浓烈。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犹如那望不到尽头的大海,而端午节恰似这汪洋大海上的一条龙舟,千百年来不但未曾沉没,反而更加绚烂多彩。中华文明又如一个茶壶,粽叶便是那香茗,经过岁月的浸泡,香气扑鼻,沁人心脾。
纵览世界历史,千百年来薪火相传,延续不断者,唯我中华文化,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
粽香悠然飘来……啊,又是一年端午粽飘香!
文采斐然,大气脱俗。本文的语言简洁凝练,文采飞扬,诗词引用,信手拈来,贴切自然,恰到好处,极富感染力。考生对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轻松驾驭显示出其非一般的文字功底,如“你看那粽叶翻折再翻折,折出了一个又一个墨绿的棱角;你看那针线穿梭再穿梭,穿出了一串串诱人的香粽;你看那清水蒸煮再蒸煮,煮出了一锅锅香味四溢的粽子”。
立意高远,主题深刻。这篇文章巧借端午这个传统节日,追忆屈原,简要叙写了端午节的由来及传统习俗。结尾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照应标题,突出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这一主旨。
赞赏
长按引起白癜风原因是什么白癜风难治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guart.com/dwss/8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