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除了吃粽子,古人怎么过端午节

发布时间:2019-11-22 14:44:02   点击数: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至今已有多年历史。除了吃粽子,古人是怎样过端午的?你想了解吗?那就和小编一起穿越回古代吧!

1.射粉团

“射粉团,唐宫中造粉团角黍饤盘中,以小弓射之,中者得食”。唐代端午节流行一种叫“射粉团”的游戏:剥开几个用艾灰汁浸泡过的黄米角黍(角黍就是粽子,而粉团则是类似麻团的一种点心,用糯米制成,外裹芝麻,置油中炸熟),切成小块放在漆盘中,让客人们用特制的小弓箭射粉团,射中者得食。

2.赐枭羹

“汉令郡国贡枭为羹赐官以恶鸟,故食之”。这是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所谓枭羹,即是以枭肉制做的羹汤。“枭”在中国古代被认为是不孝的鸟,所以从汉代开始,人们就有五月做枭羹、送枭羹、吃枭羹的习俗。皇帝制做枭羹以赐臣下,不仅为了扩大捕杀,加速其灭绝,更在警示臣子不要像枭那样不忠不孝,其中也包含了除绝邪恶的用意。意图虽然是好的,但手段终归过于残忍,而且实际上根本不可能达到扫除邪恶的目的,因此这一习俗并未流传下来。

3.採药草

“五日午时蓄採众药治病,最效验”。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这个时间段天气燥热,人容易生病,蛇虫繁殖也容易把人咬伤。所以人们在这个时间采很多草药治病防病,而此时草药茎叶正好成熟,药性也最好。到明清时大城市的药铺常在端午日施药,居民届时会到药店索取应节的消毒药品,如雄黄、芷术等。于是形成了端午采药、施药的习俗。

4.养鸲鹆

“取鸲鹆儿毛羽新成者去舌尖,养之皆善语”。鸲鹆,即我们常说的“八哥”。“八哥”的声音比较杂噪且毫无韵律,但是却很聪明,极善效鸣其他鸟类的声音。人们发现了野生的鸲鹆有模仿人语的能力,于是将其捕来有意地调教驯化,而这个调教的最好时间据说就在每年的端午。

5.悬艾人

“荆楚风俗以艾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端午在古人心中是个恶日,常设各种可以驱邪的物件。在花草中当以艾草最早、最常见,也最为著名。由于艾是一种重要的药用植物,可制艾绒灸穴,治病又可驱虫。五月正值艾草生长的旺期,此时功效最好。于是端午这一天,人们争相采摘艾草,编织成人形,悬挂在自家门口,祈祷消除毒灾。

6.系采丝

“系采丝,以五色丝系臂,谓之长命缕”。端午所系的彩丝,是代表吉祥的饰物,又称为“长命缕”、“续命缕”、“避兵缯”、“五色丝”、“长命寿线”、“五色缕”、“朱索”等。古代以五月为恶月,于是用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线,分别代表五行,并象征五色龙,使人健康长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要戴到“六月六”才把它剪下来,只能在夏季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

7.裹角黍

“以菰叶裹粘米为角黍取阴阳包裹之义,以赞时也”。角黍,即粽子。端午节最著名的节俗当属包粽子和吃粽子。粽子又称为角黍、筒、水团、白团等,名品甚多,形制不一,有角粽、锥粽、茭粽、筒粽、秤槌粽、九子粽、不加水的干团,还有杂以五色人兽花果的滴粉团等等,北方以甜味为主,南方则甜少咸多。

8.观競渡

“观競渡,聚众临流称为龙舟胜会”。没错,这个就是现在依然盛行的赛龙舟。关于赛龙舟的起源有很多说法,流传最广的说法是为了追悼屈原。在屈原投江的湖南汨罗市,龙舟竞渡前必定先往屈子祠朝庙,披红布于龙舟之龙头上,将龙头供于祠中祭拜,之后再安回船上。在屈原的家乡秭归,也同样有赛龙舟前祭拜屈原的仪式。在划船过程中,人们喊的口号是:“何在!”可以解释为是在寻找投江而死的屈原。

好啦,穿越到此结束。祝各位网友端午节快乐!

编审:冯雅

编辑:王京源

素材来源于网络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长按







































白癜风怎么治疗好
白癜风怎么治疗和控制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guart.com/dwss/3057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