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端午与佛教的文化意义

发布时间:2018-5-15 9:23:13   点击数: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在春秋之前端午节是祛病防疫的节日,后因爱国诗人屈原在此日殉国明志而演变成人民祭奠屈原以及缅怀华夏民族高洁情怀的节日,沿袭至今,屈原之名流芳百世,爱国精神也传播至华夏各地。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的四大传统节日。自古以来端午节便有划龙舟及食粽等节日活动。自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午,在许多中国人心目中,连结着诗人屈原、连结着爱国的高尚情操、连结着不愿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然而,我们有所不知的是端午节与佛教文化渊源其实十分悠久。

据《古尊宿语录》卷21《舒州白云山海会法演和尚语录》记载:“端午,白云禅师上堂,举昔有秀才造《无鬼论》,论就,才放笔,有鬼现身,斫手谓秀才云:“‘你争奈何?’白云当时若见,便以手作鹁鸠嘴,向伊道:‘谷孤。’”从中可见五月期间鬼魅之猖獗。可见,端午节的真正原因是恶鬼作祟,需要驱鬼斩魔。

端午节时各佛教寺院都要举行驱鬼祈福仪式。要大举法事,祈福驱鬼。《古尊宿语录》卷27载,舒州龙门佛眼禅师说:“今日端午,世间人钉桃符、书门阃,使万邪不窥其户,百鬼不入其门;世间人又使针烧灸,采药登山,使万病不干其体,疫疠不入其身。”可见,端午节是为对付“百鬼”和“万病”而生。这些记载,揭示了端午节产生的真正原因。

佛教文化在影响塑造端午之时,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底层的端午同时对外来佛教产生了深刻影响。佛教在这天也吃粽子。佛教世界中翠竹黄花尽是真如,端午自然也入般若。《大慧普觉禅师住径山能仁禅院语录》卷五载,宋绍兴二十六年()五月五日,普觉禅师上堂云:“今朝五月五,天降沛然雨。艾人与门神,聚头相耳语。”艾人,是端午节时束艾叶为人。它与门神一样,是为了避邪拒鬼。佛教语录保存了端午节时的艾人和门神信仰习俗。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和尚自然地把端午融入禅悦玄机。《古尊宿语录》卷27,舒州龙门佛眼禅师:“今日端午?遂失声叫曰:阿耶耶,尽大地人烧破皮肉,教山僧受无限苦痛。昔楚大夫以忠言不用,沉于湘江。后人哀之,以竹筒盛饭,系五色丝祭之,风俗至今流传不断。遂呕吐数声曰:‘世间人吃却米粽,教老僧胀破肚皮。”大众‘别人烧灸,别人吃物,为什么龙门长老受痛受饱,未能情忘缘虑?”

这段禅机公案透露出佛门与筒粽等端午文化的关系。宋陆游有《天中节前三日大圣慈寺燃灯》诗,佛寺在五月五日前三天已举行盛大庆祝仪式:“万瓦如鳞百尺梯,遥看突兀与云齐”,到了寺庙张灯结彩,禅堂便成为端午庆典的场所。

端午与佛教的联系有深刻的文化意义。它深深地和中国文化相融,突破了原始宗教的藩篱,既和中华文化有血肉联系,又与佛教文化有深层次的文化勾连。两者之间显示了中华文化的兼容并包、兼收并蓄;同时也显示了佛教文化的通达。

后台回复以下关键字收看更多信息

行香子

自制花茶

禅宗漫画

佛学问答

上师开示

老友记

浴佛节

更多内容尽情期待...

投稿请联系:yixiyun

赞赏

长按







































北京一次治疗白癜风花多少钱
白癜风发病机制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guart.com/dwss/874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