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 端午食俗 >> 面试素材端午,道一声快乐又何妨
面试素材一:端午,道一声“快乐”又何妨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端午节、父亲节、夏至日,三“节”相连,刚刚过去的小长假过得挺欢腾,一个节的滋味还来不及咂摸,下一个节又到了。
这期间,被 其实,已经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端午”,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既有庄重的内容,也有活泼的方面,不必那么束手束脚。何况今人过传统节日,更添诸多时代的新意,如此片面地较真,有违先人旨趣,也过滤了不少文化的味道。
在历史长河中,一个节日的形成,是岁月和人们长期打磨的结果。端午节,祭祀只是其中内容之一,它更是除秽驱病的卫生节,也是诗人节、运动节、女儿节,除了吃粽子,还要挂菖蒲、赛龙舟、祭屈原……闻一多先生考证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很多考古发现也支持此说。然而,要是一直拘泥于节日发端的初衷,那后来的端午纪念曹娥、伍子胥、屈原,都无从说起了;这个节日也不可能流布到大江南北,甚至超越国境,拥有广泛的影响力。
端午,和春节、中秋一样,是中国文化的醒目符号之一,承载的是融入民族骨血的天人合一、活力贲张与家国情怀。我们的祖先,用一种轻松、活泼而健康的心态,设计并享受着端午等节庆带来的中国式精神生活。丰富的节日文化信息,饱含着生机勃勃的通达理念和娱乐精神。端午,可避邪可食粽也可尽情打扮明丽的小女儿;清明,可祭祖可踏青亦可浣足放风筝;中秋,那月亮更是可祭可拜,可玩可嚼……
节日的真意,常常在生活的体验与回味中浮现出来。苏轼看到的端午,是“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欧阳修则陶醉于“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而今的端午节,列入世界非遗名录,又是法定假日,仲夏时节,扶老携幼,吃粽子,说故事,游胜地,让中华文化的远香,丝丝缕缕地渗入膝前儿女纯净的心田。
新时代的标志,就是每一天都洋溢着多元与多变。如同刚刚过去的这三天,既有传统的端午与夏至,也有舶来的父亲节。传统节日流传至今,附丽的各种意义早已重重叠叠,如同被包裹得紧密的香粽,内里或有糯米、枣泥、豆沙甚至蛋黄、火腿、五花肉等多重滋味,然而用“端午”这鲜亮的粽叶一包,棱角分明又百味杂陈,可以拎着无尽的滋味游走于长江黄河,穿越于远古今朝,让我们既享受当下的天伦之乐,又追怀祖先的盛德、美好与忧伤——这不正是节日于我们的终极意义吗?
如此佳节,云何不乐,道一声“快乐”又何妨?当然,节日的百般滋味,又非一句“快乐”可以了得。它是一个郑重的提醒,让我们从庸常生活中抬起头来,有了回首倾听先祖叮咛的机缘,有了从纷繁世相中感悟人生道理的自觉。文化的薪火,或就在这一抬头、一省思的机缘中,渐渐传承了下去、炽热了起来。
面试素材二:让端午唤醒文化记忆
粽香浓、雄黄烈;龙舟竞逐、吟诗折柳;插艾条、菖蒲辟邪,带铜钱、肚兜祈福……端午临近,这一中国节,再次激活历史传统、唤起文化记忆,塑造着一个民族共同的心灵认同。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端午节内涵丰富,从其各种别名中可见一斑。天中节、龙舟节、浴兰节、端阳节、诗人节……顾名可思义,岁时节点、人神祭祀、祈福纳祥、家庭人伦,是构成端午文化的多重景深。“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对诗人屈原的纪念,更让这个节日有了特殊而重要的地位。有人极而言之,“没有端午,何以中国”,正是因为端午富含中华文化基因,既是中国人文化身份的表达,更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文化财富。
不过,就像很多传统节日一样,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端午也曾在“古今”和“中西”之间,一度失落。
自“古今”而观之,高楼大厦的生活,远离了田野山林,难以采摘艾草、菖蒲;流动时代的人们,虽能买到粽子,却少了一大家子包粽煮粽食粽的其乐融融。自“中西”而观之,圣诞节、感恩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成了“闯入者”,其商业化、娱乐化、趣味性,对中国传统节日生态造成不少冲击。这样的“古今之变”“中西之惑”背后,是中国社会三千年未有之大转型,也是人类文明亘古未有之大交融。置身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大潮之中,基于农耕文明而形成的端午节俗,该如何融入现代人的生活场景?如若让端午传统持续失落,无疑会有损文化认同感、消散文化向心力。
然而,中华文化却也正是在“古今”“中西”之间,获得了更大张力。文化恰似长河,既有大浪淘沙沉淀的河床,也有奔腾澎湃汇入的支脉,因而不舍昼夜、源远流长。外在环境越是变化,文化传统越需坚守,只有这样,传统方为传统——这是考验文化守成定力的重要维度。但传统也不是死水、不是静物,主动适应变化,创新表现方式,注入时代气质,传统方有生机也更具价值——这是考验文化应变创新能力的重要维度。
端午文化,应该更可以在传承中别开生面。现代化、全球化、信息化,正可为端午提供新的载体、创制新的手段、赋予新的内涵。比如,立足对屈原的纪念,发掘“诗人节”传统,读诗诵诗赛诗,重塑“诗如海”的端午;比如,借鉴电商营销模式,网上摘粽叶、自助配香包,实现“数字化”的端午;比如,顺应全球化大趋势,推动东亚国家共建共享端午文化,打造“走出去”的端午。在这些方面,政府、企业、媒体、社会都可大有作为。端午如是,整个中国的文化建设又何尝不是这样?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前提是文化自觉,关键是文化创新。传统节日,蕴藏着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描绘着一种文化的共同底色,是以文化创新形塑文化自信的最好抓手。从这个角度看,弘扬端午文化,正是为了塑造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打造最持久、最深沉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END
博汇强势推出全真考场密训营!
6月4日只等你来~
四大优势
全封闭·包食宿+先过关·后付费
优势一:只要不是岗位最低分,前期不交一分钱,包食宿
优势二:全真考场授课,让你提前体验真正的考场是什么样子
优势三:赠送8次全真考场演练,全程老师陪练指导,小班授课,课时长
优势四:往年面试高分考霸,现场传授高分真经!
博汇教务咨询寻常型白癜风怎样治疗白癜风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guart.com/dwss/8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