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 端午食俗 >> 五月五端午节的由来,你了解过吗
最近上演的《思美人》可谓是大火,小编就好想知道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是像马可一样的美男子么?小编就深深的研究了下历史...
屈原名字的由来屈原是古帝高阳氏的后代,他的父亲叫伯庸。他降生在寅卯年孟春月的庚寅日,父亲给他起了个好名字,名字叫做“正则”,字叫做“灵均”。
屈原的父亲伯庸很有学识,伯庸为儿子取名“平”,又起名“正则”,正则是平的引申义,所以《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屈原者名平“之说取字“原”又用字“灵均”这一对名和字相结合的含意是“言正平可法则者,莫过于天,养物均调者,莫神于地。”而高平曰“原”这里正含有了屈原的一对名和字,其中名“正则”与“平”相结合,则意法天,字“灵均”与“原”相结合,则意法地。法天和法地。屈原的生辰名字被解释为符合《史记》中所说“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的天地人三统。
屈原个人简介屈平,名平,字原,出身于楚国贵族。公元前年诞生于秭归三闾乡屈原乐平里。屈原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同时主持外交事务。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提倡“美政”。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是,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再加上楚怀王的令尹子椒、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宠妃郑袖等人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并且使怀王疏远了屈原。前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开始了流放生涯。结果楚怀王被秦国诱去,囚死于秦国。楚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被放逐到江南。公元前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的政治思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杀
一首《离骚》的壮志情愁...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 我用菌桂的嫩枝连缀起蕙草,再绞起胡绳的一串串花蕊。 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 我是如此虔诚地效法古代的圣贤,绝非一般世俗之徒的穿戴。 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 我不能和今人志同道合,但却心甘情愿沐浴彭咸的遗辉。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我揩拭着辛酸的眼泪,声声长叹,哀叹人生的航道充满了艰辛。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我只不过是洁身自好却因此遭殃受累,早晨去进谏,到傍晚就遭毁弃!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茞。 他们毁坏了我蕙草做的佩带,我又拿芬芳的白芷花来代替。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这些都是我内心之所珍爱,叫我死九次我也绝不改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小编只是取其精髓,就感到了屈原举家报国、却报国无门的忧愁
屈原投江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的改革,楚国的内外政策也发生了变化。
楚国的大夫屈原屡次三番劝楚怀王联合齐国共同抗秦,可是楚怀王专听接受秦国张仪贿(huì)赂(lù)过的靳尚和公子兰这一伙人的话,受秦王的骗,到秦国去,被扣押在咸阳,公元前296年死在秦国。太子横立为国君,就是楚顷襄王。他反倒重用靳尚、公子兰这批一味向秦国迁就让步、割地求和的人。屈原担心楚国要亡在这批人手里,心里非常苦闷。他不断地劝楚顷襄王远离小人,收罗人才,鼓励将士,操练兵马,为国家争气,替先王报仇。靳尚、公子兰就怕楚顷襄王反抗秦国,自己不能过好日子。他们把屈原看作眼中钉,非拔去不可。他们勾搭起来在楚顷襄王跟前说屈原的坏话。楚顷襄王大怒,就把屈原革了职,放逐到湘南(今湖南洞庭湖一带)去。
屈原抱着救国救民的志向,一肚子的富国强兵的打算,反倒给排挤出去,他简直要气疯了。他不想吃,不想喝,憋着一肚子忧愤没处去说。他在洞庭湖边、汨(mì)罗江(在今湖南东北部)上,一边走,一边唱着伤心的歌。他面容憔悴,披头散发,骨瘦如柴。
有个渔父劝他:“你何必这样呢?楚国人哪一个不知道你是忠臣!你为什么不跟世人一样呢?”
屈原说:“国王他们是糊涂人,只有我清醒啊!我伤心的不是自己的遭遇,楚国弄到这个样儿,我心里像刀割一般。我怎么能够眼看着国家的危险不管呢!只要能救楚国,就是叫我死一万次我也愿意。如今,大王把我放逐到荒山野地,国家大事我没法儿管,我的主张没处去说,我大声呼喊君王,君王也听不到。我痛苦得真要疯了。”
屈原在流放中,抱着这样的想法,经常和老百姓生活在一起(历史故事)。他看到恨秦国抢楚国的土地的人民,他们一年到头辛辛苦苦种地,还是经常受冻挨饿,生病没钱医,死了没钱葬,遇到天灾人祸,就弄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这种悲惨的景象,更加深了屈原的痛苦。他一直喜欢把他的歌写下来,这会儿写得更多了。《离骚》这首有名的长长的诗歌,就是他在这个时期写成的。
日子过得挺快,十几年过去了,屈原还没有得到楚王召他回去的消息。他忧虑国家的前途,日里梦里,老想回楚国的国都郢都。他想借山川景物来排解他的爱国忧愁,结果反而更加伤心。楚国的政治这么腐败,秀丽的河山逐渐被秦国抢去,楚国太危险了。
屈原想立刻回郢都去,再劝楚王,事实上已不太可能。有人对他说:“你何必留在楚国受这份罪呢!”屈原说:“我怎能扔了家乡、扔了父母之邦啊!鸟飞倦了,想回到自己的老枝上去歇息啊;狐狸死了,头还向着土山啊!救国的道路漫长漫长啊,我不能离开楚国,我要上下寻找救国之路啊!”
坏人掌权,楚国的大难终于临头了。公元前278年,秦国派大将白起攻打楚国,打下了楚国的国都。屈原听到这个消息,伤心得放声大哭。这时,他已经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了。他知道楚国已经没有希望了,可不愿意眼看楚国被毁,自己的土地、人民落在敌人手里,他要和楚国同存亡,就在五月初五那一天,抱着一块大石头,跳到汨罗江里,以身殉国了。
渔民和附近的庄稼人赶紧划着小船去救屈原。可是汪洋大水,哪儿有屈原的影子呢?他们划着船在江面上祭祀他,把竹筒子里的米饭撒在水里献给他。他们为他招魂:“屈大夫,你回来啊!”后来,人们把五月初五屈原投江的这一天称为端午节,也叫端阳节,把盛着米饭的竹筒子改成粽子,把小船改为龙船在江面上竞赛,用这样的仪式来纪念屈原。再后来,逐渐就变成全中国的一种风俗了。
端午节的纪念屈原到了江边,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屈原投江悴,身体干瘦。渔夫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浑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夫说:“圣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浑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尚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他写了《怀沙》赋,然后抱着石头,投汨罗江而死。
留给后世的精神屈原死后,百姓敬重他,哀悼他。因为他是和危害楚国的小人奋斗到死的,所以到了他的忌日,百姓们就挂起昌蒲剑,喝着雄黄酒。预防奸邪的侵害。百姓相信爱国诗人是不会死的,每年五月五日,他们摇着龙船,到处去寻觅诗人。他的爱国精神,已经在中国人民心中生了根。
农历5月5日端午节,从起源来看,它并非为屈原所设。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逐渐成为中华大地端午祭祀活动的主角。
据说屈原自投汨罗江后,人们哀悼他,怕他的尸体给鱼龙吃掉,每当这天都用竹筒贮米投水祭之。到汉朝建武年间,传所投之物被蛟龙所窃,于是划龙船赶走蛟龙,再用练树叶包粽子并以五色丝带缚绑,这为蛟龙所惮惧,投入水中方能见效。因此,端午节人们划龙船、包粽子,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的传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包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成为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习俗。于是,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并称中国传统四大节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大传统节日,以纪念一位诗人为主题.端午节
今天我们隆重纪念屈原并不是为发思故之幽情,而是要用当历史发展的眼光,重新认识和发掘屈原文化和精神中对当代有启迪意义的精髓。多年前,屈原的政治思想和远大的政治抱负仍值得白癜风治疗的医院白癜风早期能治愈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guart.com/dwss/7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