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老南京人如何过端午

发布时间:2021-9-20 17:54:21   点击数:

端午佳节即将到来,

家家户户粽飘香~

提前祝大家粽子节快乐~

端午节缘何吃粽子

古代粽子又叫角黍、筒粽。角黍是因粽子的形状有棱有角,内包有糯米而得名;筒粽是因最初的粽子用竹筒贮米烧煮而成。

魏晋时期,周处所撰的《风土记》中记载:“仲夏端午,烹鹜角黍。”南朝吴均的《续齐谐记》中,记载了屈原投江自杀后,楚国人民哀悼他,便在每年端午以竹筒贮米投于水中祭吊的事。

到了唐宋时代,粽子四季出现于市场。长安有专门制作粽子的店,技艺相当高。当时粽子馅已有多种果仁,味道比只有黍米好多了。到了宋代,就有“艾香粽子”,艾叶浸米裹成。陆游的“盘中共解青菰粽,哀甚将簪艾一枝”指的就是“艾香粽子”。

明弘治年间,就用芦叶裹粽子,粽馅更多了,有蜜糖、豆沙、猪肉、松仁、枣子、胡桃等等。到了清乾隆年间,林兰痴《邗江三首吟》中有“火腿粽子”一条,这种粽子流传至今。

如今,粽子与正月的元宵、中秋的月饼一起,被称为中国的三大节令食品。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不但盛行不废,且已流传到日本、朝鲜和越南等国。

老南京人过端午的习俗

勤劳勇敢的南京人民对吃的热爱源远流长,

他们是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品尝美食的机会的……

于是端午节,除了吃粽子,

还有这些习俗:

吃“五红”!

烤鸭苋菜咸鸭蛋黄鳝龙虾

除了吃还有其它的习俗哦!!

1.悬艾叶、菖蒲

老南京过端午,有自己的讲究。“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这一天天一亮,家家户户的门窗上都要插上两根艾草和菖蒲。人们一直相信菖蒲、艾蒿具有巫术和药用的双重价值,因而会有许多利用菖蒲、艾蒿辟邪保健的习俗。

2.缠挂五色线祛邪避凶五色线的五色代表五行,汉代信仰五行阴阳之说,五色代表了五方位,彼此相生相克,具有神秘的驱邪迎吉作用。南京端午节都是自家包粽子,看到黑白两色绳子包扎的粽子,代表这一年中这户人家有人去世了。3.用艾虎、道教符图驱邪老南京们要在房门特别是新生儿的房门上挂“艾虎”。就是用两个空鸡蛋壳粘在一起,蛋壳上粘些毛发,画成虎形,用线系起,下边再系一串用彩纸剪成的“五毒”形象,象征五毒踩在虎的脚下;或用一个独头蒜系以彩色线,下挂一串“五毒”,叫“蒜艾虎”;或用刚收割的新麦秸编成古代武士用的六角金瓜形,下垂七缕彩穗,叫“麦秸艾虎”。这些艾虎挂在房门上,既是节日点缀,又能辟邪。4.引用蒲酒和雄黄酒这是为了驱邪保健。传说昆虫都怕雄黄,孩子抹了雄黄,夏季毒虫就不会向体内钻。喝雄黄酒是端午节活动的高潮。据介绍,雄黄酒是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黄泡制的白酒或黄酒,一般在端午节饮用。古代人就认为雄黄可以克制蛇、蝎等百虫,古人不但把雄黄粉末撒在蚊虫孳生的地方,还饮用雄黄酒来祈望能够避邪,让自己不生病。5.划龙舟或赛龙舟虽然有传说称划龙舟或者龙舟竞渡和纪念屈原,但是在很多南京人心目中龙舟竞渡的真正目的是“送瘟神”。据说,清末光绪30年端午,龙舟赛在夫子庙举行,人们蜂拥到文德桥上看热闹。不幸的是文德桥的木栏杆突然断裂,造成了人员的伤亡,因此“文德桥的栏杆--靠不住”这句歇后语就一直流传至今。来源:江苏动视频道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guart.com/xgcs/3296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