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 相关传说 >> 少数民族怎么过端午边吃粽子边谈恋爱
离端午越来越近了,不少人身边已经出现“肉粽、甜粽之争”。
有人万万不能接受肉粽,有人却无肉不欢。这些年来,粽子的花样也越来越多,蛋黄粽、碱水粽、百果粽……和少数民族比起来,这些都弱爆了!
特色竹简粽
竹简粽并不神秘,也可以叫它竹筒饭。傣族、景颇族等民族,不同的竹子、不同的配方做出的“竹粽子”风味和口感都有所差别,但是共同的一点是都特别好吃。
竹筒粽算是云南少数民族的特色,色泽新绿,味道馨香,清香软糯。
用新鲜的金竹、香竹、薄竹、甜竹的竹筒做容器,在每一节竹子中盛水盛米盛配料,一般用宽大的蕉叶、粽粑叶封口,米可用糯米或香米。
壮族“母子”粽
壮族粽子分为“母粽”和“子粽”。一般过年包“母粽”,端午包“子粽”。
用柊叶包裹,有些地区喜包形状酷似枕头的大枕头粽,有些地区喜包一斤米可做六七个粽子的小枕头粽,还有一些地区喜包形状恰似狗头的狗头粽。
傣族香草黑粽
傣族的端午节,粽子和咸鸭蛋是必备食物。特色在于,用从当地的田埂或河边,割来清香的青茅草,烧成草灰,将这些香草灰放入泡软的糯米中搅拌,米就被染成了黑色。
水族“黑白”粽
曲靖富源的古敢水族人家,过年过节喜食糯米,糯米舂粑粑、糯米米粉汤圆、糯米粽子等。
水族粽子俗称粽粑,分黑、白两种,尤以黑粽粑独具风味。
布依族草灰黑粽
布依族的端午节,家家户户都飘溢着甜糯的草灰黑粽子清香。
节日前夕,人们便纷纷上山采摘羊耳草,回家晒干或烘干后,用火烧成灰,与糯米掺和包成粽子,再用农家鼎罐焖熟。
苗族五色粽
五色粽象征家庭团圆吉祥。吃五色粽分热吃和冷吃两种。
初出热锅的五色粽,香味回溢,诱人口水欲流。拆开叶子咬上一口,只觉得软滑粘牙,舌头甜畅,满口清香,令人食欲大增。
冷的粽子,渐渐变硬,慢慢吃给人一种醇香的味道,吃过后嘴里还久久留有吞不进肚,吐不出口的余味。
满族五彩粽
端午在满语里是“孙章嘎依能吉”,因端午节在农历五月初五,所以满族人称“单五节”。
粽子的内壳用硬纸叠成,一般在2公分左右,外面缠上五彩丝线,连成一串。五彩粽是很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民间手工艺品,为节日带来祥和的气氛。
少数民族的粽子不仅精致,端午节日的过法也非常有趣,有的民族借节日谈情说爱,有的民族却连肉都不能吃。
傣族
节日里,未婚青年男女身着盛装,在村边树下围成一圈唱情歌。
小伙子们可以把粽包掷给自己所看中的姑娘,若姑娘也有意,就拾起粽包,双双到附近僻静处谈情说爱,至日落西天时才离去。
水族
水族有吃素的习俗。
据传水族的远祖从江西迁到贵州三都地区,在此开荒种地,创家立业。某一年的秋后,远祖的四个儿子来探望,远祖上楼取肉款待他们时,不慎失足坠楼而身亡。
自此以后,水族从端午节的第一天开始,只准吃素,直至端节结束后才能吃荤。
彝族
五月初五也是彝族的杨梅会。
传说很久以前,有个道人路过高鲁山一带,在山路旁种下一片瓜,并在瓜地边撤下一把细米。
后来,瓜藤变成了山脉,瓜果变成了村寨,细米则变成了杨梅。这里的人们便守着瓜地繁衍生息、世代相传。
到农历五月初五杨梅熟透的时节,人们便聚会到山上,一边采摘杨梅,一边尽情欢乐,以表对那位道人的纪念。
这一天,小伙子和姑娘们聚到一起,进行对歌和跳芦笙舞等娱乐活动。一些小伙子和姑娘通过对歌交往,往往结下百年之好。
普米族
普米族群众视狮子山为女神,且为最高保护神,认为她可主宰繁殖和生育,给人间以幸福与平安。
节日这天,人们身着盛装,携带食品,聚集在泸沽河畔的狮子山下,唱歌跳舞,骑马射击。无论相识与否,人们都互相祝愿。
青年男女趁此机会谈情说爱,结识情侣。妇女们祈祷山神,希望多子多孙。老人们还去山洞中燃烧树枝,熏走鬼邪。
所有前来赶会的人都要去瀑布洗澡,祈求四季平安,万事如意。
端午,你喜欢肉粽还是甜粽?小U在看完少数民族的粽子之后,只求一尝苗族的五色粽,看起来太有食欲了!
END
图丨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