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 端午申遗 >> 柯桥阮社读懂魏晋两个男人酒醉的狂放
绍兴酒醉的故乡
一
在绍兴柯桥古镇的运河边,有一片村子,叫阮社。
历史上,这里一直是一片富饶而美丽的家园,鉴湖水环绕着村庄,多情而缠绵。民国时期,这里有“小上海”之称,黄酒作坊就有四百多家,很多人带着自己生产的黄酒,闯荡上海滩,风生水起。然后,他们又把上海的眼光和文明带回家乡来,建起台门广屋,兴办先进教育,万商云集,吴侬软语,很是不凡。
绍兴三大酒乡,东浦、湖塘和阮社,在昔日,阮社应是酒乡之首,只是今天,因为城市经济中心的转移与发展格局的变化,很多居民带着产业已外迁,留下的居民又都等着拆迁,使得这片古老村庄,缺乏新的发展和认真打理,环境显得落寞而芜秽。
近段日子,因为拆迁鼓点擂得越来越响,住在这里或从这里走出的人们,乡愁突然四涌,朋友圈回味的文章时见刷屏。当自己的老家要黯然退出历史舞台,每个人都会思绪万千,阮社的子民,显得尤其突出。也许,这里曾经太不一般了——
二
一听阮社的名字,就知道有来头。
据文献记载,相传魏晋时,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和阮咸叔侄俩,受会稽山水的吸引和当地老酒的诱惑,离开洛阳,来此避乱隐居。竹林七贤
叔侄俩在这里做了什么,今天已无从知晓,我们只能猜测,也许他们经常举办音乐沙龙,也许开展文艺下乡演出,也许进行诗歌写作培训,也许举办黄酒酿造论坛,也许推进休闲养生大健康……总之,他俩在这里肯定做了很多有益于社会发展的好事,传播了很多正能量,给人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于是,这里的人们和两阮的后人,自觉地给他俩建起寺庙,让他们年年尚飨。更为阔绰的是,一片村堂中,庙宇还一建就是两座,后庙和前庙,一座祭阮籍,一座祭阮咸。跨河的石桥也以两人名字命之,谓之籍咸桥。
阮庙景观
籍咸桥
在阮社当地,至今还有个习俗,人死后,要由族中长辈领着亡者的长子,到阮籍庙土地菩萨处报死,点香跪拜,烧纸钱,以求得阮籍菩萨对死者的照顾和生者的护佑。由此可见,人们对阮籍,是何等的尊崇。
籍咸桥前的庙潭河面,有鲜为人知的“北水灌南“自然景观。据水利专家说,绍兴河网都是南高北低,从南部鉴湖上游流来的水,流经下游阮社时,由于受到古纤道等阻挡,水流不畅,逆水回涌。涨大水时,籍咸桥下的庙潭水面,会产生水漩涡,潺潺作响,鱼儿产卵期,会跃出水面,形成”鲤鱼跃龙门”的祥瑞景观,年来,年年如此。这里是上吉风水,人们选择在此建庙,是对两阮最大的恭敬。
十多年前,我看到阮社这个名字的时候,就很想到这片村子里去走走,看看是否还存有当年的余味,可是一直未去。现在要拆迁了,再不去就徒留遗憾了,于是,一个冬日的中午,我独自溜进了阮社。天空飘着毛毛细雨,带着丝丝寒意,村内人很少,多是年纪较大的老头老太太,绕村的鉴湖水一片迷濛,整体气氛略显颓废,仿佛还沉浸在晋朝的醉意里。
前庙后庙,比我想象的要更市井。我以为至少墙面是金黄的,至少门儿是宽敞的,至少庙里的人会告诉我,这里祭着是哪一位菩萨。现场,矮矮的小屋显得很零乱,年老的村民在诵经念佛,问她们关于阮庙的情况,她们只是笑着说,我们不知道你说的是谁。
晋朝远去了,怀想也似乎在随水淡去,就连这破落的阮庙,现在也要拆除了。我一个人在籍咸桥上,空落落地想,阮社的名字与内容,是绍兴文化的老底子,拆了后,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来承载和继续呢?
三
身后虚名,何似生前一杯酒。
魏晋文士好酒之风登峰造极。这段醉乡日月,折射出别具特色的生命旨趣。以阮籍、嵇康为首的竹林七贤,更是将这种饮酒风尚推向高潮,他们很多故事,品一品,五味俱陈。
当时政坛险恶,文士们深感生命的脆弱和无助,总处于朝不保夕的惊恐之中。沉醉于酒,不谈政事,远祸全身,就成了很多文士保护生命长度的智慧选择。阮籍就是典型代表。
阮籍在曹家和司马氏争权的漩涡中,不知道该站在哪个队伍里,事实上是他站在哪个队伍里,都可能是死路一条,所以他才演绎出了“穷途而哭”的故事。经常一个人,带着酒,驾着马车,没有方向,边走边喝,走到无路处,大哭一场,掉转方向再走。走到无路处,又是一场大哭。如此反复,活成一个寓言。
“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阮籍的孤独和郁闷,都在这两句诗里,都在他猖狂的酒风中。
司马昭要拉笼阮籍,想要阮籍把女儿嫁给司马炎。阮籍不愿,怎么办?就天天把自己灌倒吧。于是,一连喝了六十天,司马昭的媒人天天来,看到的都是醉得不省人事的阮大人,婚事只好做罢。
阮籍在朝时,也是醉熏熏的,口不臧否人物。钟会曾经想害他,到他家里试探,想引他说点大义不道的话来,谁知阮籍只管饮酒,不发一言,钟会怏怏而归。阮籍有使青白眼的习惯,对自己喜欢人,报以正面青眼;对于讨厌的人,则白眼斜视。今天的成语“青眼有加”,就是阮籍这么制造的。他对于钟会,肯定就是一个白眼。
嵇康被杀后,阮籍出来做官,做什么官?步兵校尉,理由是营房里有三百坛好酒。后来,司马昭伐蜀功劳大了,魏帝曹奂只好再下诏,请司马昭接受“九锡”,拜为相国。“九锡”是皇帝赐给劳苦功高的大臣的九种器物,也是历来篡位者行“禅让”之礼的最后一环。司马昭当然要表演,假装推辞。这时候,就要群臣出场劝司马昭接受“九锡”。这“劝进文”谁来写呢?大家想到了阮籍。
写吧,落得个千古骂名;不写吧,嵇康的下场在等着呢。于是,阮籍又开始天天把自己灌醉。这次不灵了,司马昭来真的了,他的手下找到了阮籍,将醉倒的阮籍扶起来,刀架到脖子上,笔放到手心里。阮籍知道这一关已经不过也得过了,定了定神,文不加点,挥笔而就。于是司马昭顺利进位晋公和相国。
阮籍回到家,越想越郁闷,不出两月,撒手人寰。
洛阳的阮籍故居与啸台
四
竹林七贤中,大家都有文章传世,只有阮咸不着一字,尽得风流。阮咸最征服人心的,是他的音乐才华。
阮咸善弹琵琶,并自己动手制作了一把乐器,是在汉代琵琶的基础上进行改良的。唐代人在阮咸的墓里,发现了一把铜制的琵琶,模仿这把琵琶制作出的乐器,音乐圆润柔和,醇厚丰满,韵味无穷,故谓之阮咸。今天,在日本,还有一把唐代的阮咸,完美地保存着。
阮咸耳朵聪慧,善于辨音。晋武帝时,中书监荀勖精通音律,宫廷演奏时,都由他亲自调音。阮咸听出来,他调的音都偏高,不合典制。但因为生性高傲,阮咸只指出缺陷,不多说理由。荀勖因此觉得阮咸是故意与己为敌,就在武帝面前参奏他,撤了他的京官之职,将他外放解恨。后来,有人在地里挖出周代的校音玉尺,荀勖用来称量自己的曲子,果然音色偏高,始知阮咸的音乐妙识。
阮咸很爱酒,喝酒放荡而任性。有一次主族人集会,酒喝到高潮时,阮咸不用杯了,用大盆装酒,直接埋头痛饮。这是,一群猪经过,也伸头就喝,阮咸不管不顾,与猪抢喝。
阮咸很风流。有一次,他的姑妈带着一个鲜卑女婢,来他家作客,阮咸看上了,并很快与婢妇两情相悦,发生了一夜情。阮咸要纳此女为妾,姑妈起初同意,后来又觉得一个婢妇地位太低,不能嫁给阮咸。此时,刚好阮咸母亲病逝,趁阮咸为母亲守孝之时,姑妈带着婢女,偷偷走了。阮咸闻讯,也不管孝期,赶快骑上驴子,赶上姑妈,并把婢女抢回,对人说,婢女肚子里已有他的孩子,人种不可失。从阮咸对待婢女这件事上,其实我们可以看出,他是很重情重义的。
保存在日本的唐代阮咸
五
竹林七贤中,嵇康、阮籍、阮咸等人,虽然在表面上,很多行为都放荡不覊,似乎不守规矩,但这只是他们鄙视虚伪权贵,不愿与之合作的故意行为,在他们的内心,其实是很合礼教,很守规矩的。
所以,嵇康在他的《诫子书》中,细细地为子女总结了许多人生教训,细到连宴请的游戏规则都要子女遵循,比如,在宴席上,不要强迫人家喝酒,“喝出血”也不一定代表感情铁。如果别人来敬酒,你不想喝也不要一味推辞,要和和气气地端着酒杯泯一泯……这样的家诫,多么传统,多么驯服,又是多么关爱,让人难以理解这就是出自嵇康的手,更像是历尽沧桑涵养到家的世故老人的心得。
阮籍也是一样,当他的儿子也要想加入他们的行列时,他严肃地说,有阮咸跟我一起这样混,就够了,其他的人不能再这样了。而阮咸呢,在教育子女也是非常注重传统礼节的,他的儿子阮瞻,脾气很和霭,无论谁想听他弹琴,他不管高低贵贱年纪大小,皆为弹之。
喜欢请长按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的好北京中科皮肤医院好不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guart.com/dwsy/6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