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传统襄阳人的端午节是这样过的,我竟然还不

发布时间:2019-12-4 7:49:02   点击数:

端午节是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我国国土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很大,因此,关于端午节的传说和习俗各地也有所差异。

在襄阳,关于端午节习俗的神话传说,早在宋代以前就有了记载。如《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五页中写道:“襄阳风俗记云: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其妻每投食于水,以祭。云:原通梦告妻:所祭之食皆为蛟龙所夺,龙畏五色丝及竹。故妻以竹为粽,以五色丝缠之。今俗其日,皆带五色丝,食粽,言免狡龙之患。又原五日先沉,十日而出。楚人于水次迅楫争驰...风俗迁流,遂有竞渡之戏。”

端午节在襄阳一带是隆重的节日,这一天人们不仅仅要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也会有许多具有特别寓意的习俗,如在农历五月五日这天要佩戴五色线和五香布袋,门前插艾,吃蒜头,鸡蛋,用竹叶包粽子,喝雄黄酒,并举行龙舟赛。此外还要接已经出嫁的姑娘回娘家探亲等等。

赛龙舟

赛龙舟(资料图片)

另据了解,一年一度的龙舟大赛6月9日在东津新区汉江唐白河段举行,来自全国各地37支龙舟队参赛。小编带来几张现场图,大家感受一下:

以上图片来源:襄阳播报

襄阳地处汉江流域,为南北文化的交汇之地,千里汉江穿城而过,拥有得天独厚的赛龙舟条件,因此每年端午都会举行盛大的赛事。

襄阳的端午有小端午(农历五月初五)与大端午(农历五月十五)之分,因此历史上襄阳龙舟赛从五月初五一直持续到五月十五才算结束,大赛航线选择在大北门至迴龙寺一带。虽然现在的襄阳龙舟赛精简为半日,但是热闹程度和比赛规模比起往年毫不逊色。

襄阳龙舟赛有很多时候完全是一种自发的业余文体活动,参赛船队多为襄江船工、渔民、划船爱好者等人员。年,位于汉江襄阳城区下游的崔家营水利枢纽工程竣工蓄水,回水在襄城、樊城间汉江区域形成宽阔的人工湖,汉江一桥至二桥之间水清景美,地势开阔,成了天然的观赏赛龙舟的理想场所,襄阳龙舟赛终于在年端午节重现汉江。从年起,襄阳龙舟赛已连续举办了三届,每年襄阳端午节这天,夹江两岸人潮涌动,万人观战,场面壮观,龙舟赛今已成为襄阳市民在端午节的一场盛宴。

插艾蒿抹雄黄

插艾蒿(资料图片)

抹雄黄(资料图片)

在襄阳,端午节早晨门楣上必须插艾蒿,传说这样做能驱邪治病。城里人家,大多是在街上买来现成的,直接放在门边,祈求去除一年的晦气。在农村,那讲究更多。村子里的人,有的天刚麻麻儿亮,就拿着镰刀在屋前屋后或山坡田埂上砍艾蒿。   

据说在拿镰刀出门和背着艾蒿归家时,遇到人了是不能打招呼说话的,倘若碰见邻居或熟人只会意地点个头,若是开口说话了,用艾蒿驱邪和治病就不灵验了。艾蒿砍回家后,在已打扫干净的门楣上各插两根,堂间神柜上放一大把。艾叶的香气便在端午节里弥散,使那时还处在贫穷的乡下人神清气爽,蚂蚁、蚊虫也少了许多。

在插艾蒿的同时,大人还会给孩子们耳朵丫上抹雄黄,雄黄具有败毒抗瘤、杀虫疗疮、消炎退肿的功效,据说,端午抹雄黄既辟邪又防虫。在农村蚊虫多,蚂蚁多,有很多小孩在父母出去劳作时,困了就倒在地上睡着了,大人们怕孩子的耳朵钻进虫子或蚂蚁,为了给孩子驱邪防虫,所以,抹雄黄是必不可少的。

吃粽子

吃粽子(资料图片)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间煮熟,早晨食用。

襄阳地处秦岭淮河以南,包粽子主要是用用竹叶的。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统称糯米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襄阳人多爱吃甜粽子,豆沙,蜜枣口味居多。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粽子的品种也不断多元化,咸粽子也受到年轻消费者的喜爱。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农村都是集体劳动,那时候,尽管大忙季节不放假,人们仍然沉浸在节日的喜悦中,再忙,端午是要吃粽子、鸡蛋或鸭蛋的。尤其是有孩子的家庭,孩子们都眼巴巴地望着呢。

如果说以前在端午节能吃上粽子和鸡蛋是一种奢侈,那么,现在的人过端午,吃粽子和鸡蛋则不算一回事儿,更多的只是人们对传统节日的追求。吃粽子只是为了留住那儿时的记忆,和那一年一次的浸泡在浓浓糯米香中的满满期待。

煮蒜头和咸鸭蛋

煮蒜头(资料图片)

咸鸭蛋(资料图片)

每逢端午节这天,家里的主妇起得特别早,将事先准备好的大蒜和鸡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早餐食用。有的地方,还在煮大蒜和鸡蛋时放几片艾叶,早餐食大蒜、鸡蛋、烙油馍。这种食法据说又以避「五毒」,有益健康。

端午吃大蒜,听说可以避“五毒”,避邪驱瘟。煮鸡蛋和独头蒜,则是端午节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食。每家都要把整头的大蒜煮熟给孩子吃,一个孩子独吃一头,因“独”谐音“毒”。孩子吃了独头蒜,夏天不拉痢疾,腹内不长虫。有的地方,还在煮大蒜和鸡蛋时放几片艾叶。早餐食大蒜、鸡蛋、烙油馍,这种食法据说可避“五毒”,有益健康。

接露水洗脸

在襄阳部分地区还有个特别的习俗,人们在端午节前一天晚上会在睡前将一个盆子放在室外接露水,到了第二天大人小孩儿都用露水洗脸,这样一年中不会得眼病。还可以将露水收集起来,在需要发面时用露水来代替酵母用来和面做面食。

接姑娘换季

接姑娘换季(资料图片)

端午节这天,在襄阳人家里凡是有出嫁后过第一个端午节的姑娘,娘家人必须由父亲或兄弟接回家换季。如果姑娘婆家有老人的,就带两斤糖,没有,就空手。其实,接姑娘只是为了让嫁出去的女儿回娘家有个好兆头,提不提东西,并不那么重要。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娘家来接女儿了,婆家要得“办筐子”的,筐子里面装“四个四”,即四十个粽子、四十个鸡蛋、四斤糖、四十个馍馍。

姑娘回到娘家,娘家人实心实意地办“场伙子”(好酒席)。中午吃酒席时,酒量大的女婿,老丈人或舅倌儿生怕“客”喝不好,轮番上阵奉酒,酒量再小的女婿也要在老丈人和舅倌儿的盛情难却下喝两杯。女婿吃饱喝足要走时,丈母娘立马停下手中忙碌的活计,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换季礼物:两把雨伞、两把扇子、两顶草帽、两套衣服。因为是打发姑娘女婿,所以,都是双份。姑娘女婿在推辞一番后,带着娘家换季的礼物,高高兴兴地打道回府。

生活水平的提高让我们送的礼物不再那么单一,但是接姑娘回娘家过端午这个习俗,还是被完整的保存了下来,拿什么礼其实不那么不重要,图的是节日的喜庆。

佩带香囊

香囊(资料图片)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

由于工序的繁琐,现在已经没有多少人会去亲手制作香囊了,多数人都是在街上买来现成的,给孩子带上,虽然简化了过程,但是这一习俗还是被完好的保留了下来。

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

拴五色丝线(资料图片)

中国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

襄阳人有个讲究,长辈在给小孩儿系线时,孩子是不能开口说话的,若是开口说话,这根线就不灵了,就必须要丢掉。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来源:凤凰湖北襄阳频道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长按







































儿童医院白癜风外用药
白癜风308治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guart.com/dwsy/3058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