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煎麦堆送蚊尫做田敬古代英都人这样过端午

发布时间:2019-12-22 14:06:40   点击数:

作者:榕光

“端午节”在农历的五月初五,所以闽南人把“端午节”称为“五月节”。一说过端午节,人们就联想到“吃粽子”“饮雄黄酒”“划龙船”等等民俗。而古代的英都人过端午节,既不吃粽子,也没有划龙船,大部份农民更不懂雄黄酒为何物。

那么古代英都人是怎么过端午节的呢?有什么特殊的民俗吗?有的!那就是“煎麦堆”“送蚊尫”“做田敬”等等。

煎麦堆。“堆”字念dē,是用小麦磨成浆放在平底锅上烙成的油饼,相当于北方的烙饼。闽南语把烙说是“煎”,烙饼也就成了“煎堆”了。农历五月正是南方麦子收割完成以后,新登场的麦子磨成粉磨成浆而加工的食品都有特殊的香味,农家用自己新收成的麦子作原料烙饼,实际上具有尝新的意思。麦堆有咸、甜两种类别,咸的在麦浆里加入些切碎的韭菜、小虾米(也称虾皮),甜的则加入红糖。更讲究的,则做成甜馅的,磨浆时在小麦里加入适量糯米,以增加烙饼的嫩性,摊开烙到半熟时,放上馅料,再翻转把馅料夹在中间。甜馅用捣碎的花生米或黑芝麻熬糖做成,并加以适量的蒜蓉,香甜可口。麦堆用的是没有去掉麸皮的全麦粉,而不是精面粉,从现代的营养学来看,它和面粉比起来,含有粗纤维,具有多种维生素,营养更丰富(当然,这是营养学家们研究的题目了)。

咸的“麦堆”

送蚊尫。五月节历来被认为是送瘟神驱病灾的节日,当天清晨要采摘带露水的艾草插于门上,以示驱病避灾。据说这一天去采摘的“香薷”“仙草”等中草药都特别有药用价值,晒干了收藏可备于六月酷热天气作预防中暑的凉茶之用。当晚还有一个环节,叫“送蚊尫”。就是用麦草扎成火把,里面还夹带着“麦堆”,点燃后送到溪涧河边的草丛、树林里,意为把蚊虫送出我们居住的村庄,祈愿我们不再受蚊虫侵害。这活动多为小孩子来完成的,他们举着麦草火把,念着琅琅上口的歌诀:“送蚊尫,送蚊虫,送去溪埔吃树花,咬树丛,唔通飞入阮厝来咬人”。顽皮的孩子有时现编歌诀,把“蚊尫”送到溪边,高声叫喊着隔岸“送”给对面村庄。因此,在孩子们送蚊尫的行动中,往往有些大人不放心,跟在后面,防止孩子们的“过激”行为,影响与相邻村落的团结。当然,更多的是把这当作一种娱乐,你送我,我送还给你,乐一乐罢了。

做田敬。英都古代在农历四月廿六日有做“田敬”的民俗,此时春播完成,敬一下田间的神祗,祈望保佑农作物不受虫病侵扰,旺盛生长。后来演变成在端午节这一天来做“田敬”了。考其原因可能是因为,五月节既然寄托了人们防病去灾的愿望,善良的农民同时也希望他们种植的农作物不受虫害侵扰。南方农历四五月是霪雨季节,田间农作物的各种病虫害频发,利用五月节做“田敬”,体现了农耕时代劳动人民祈求农作物无病无灾的朴素愿望。所谓做“田敬”,程序也是非常简朴,就是在五月节这一天,到自己的每块耕地里插上小竹竿,竹竿上劈个叉,夹着黄色的“纸钱”,给田头的土地神供“麦堆”烧香就行了。程序很简单,意义却是很重要的。笔者附近有个自然村,这一习俗一直坚持到现在,人民公社的“一大二公”、文化革命的“破除迷信”、当代商贸大潮对农业的冲击,都没能把这个风俗冲掉。

古代英都人过五月节的习俗,体现了闽南山区独特的农耕文化。据说,煎“麦堆”是为了补天,当年女娲娘娘炼石补天不小心留了一个洞,以致每年五月南方阴雨绵绵,百病丛生,对人对农作物的健康成长都非常不利,煎“麦堆”补天就是为了把这讨厌的阴雨堵住。“做田敬”、“送蚊尫”等习俗也都是和农业、和人类的健康有关。可见,古代英都人过端午节和“悼念屈原”没有半毛钱关系。也许,这些民俗终将在历史的长河中淹没,特记下来,与年轻人分享。话说回来,端午节悼念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还是要大力加以提倡的。

端午节清早大门插上艾草

领导说了,

您点一个Zan,

小编工资涨3毛!

大家都在看

流淌在时光里的99届毕业照

厉害了我的老师!英都两位老师的论文获南安市一等奖!

英都宝湖岩风景区景观建设不断完善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长按







































白癜风治疗
白癜风治疗要花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guart.com/dwsy/3059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