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专题丨2019年民俗年历

发布时间:2019-3-7 7:06:41   点击数:

编者按

年就要到了,你的日历准备好了吗?“年民俗年历”继续以传统节日为主题,汇集了我国目前现存的、较为公认的、范围较广的、影响较大的和特色较显著的民俗节日。缺漏之处,欢迎读者补充。不当之处,还望读者批评。

年民俗年历

/1/1-1/31

元旦

1月1日

(农历十一月廿六)

元旦,即公历的1月1日,是世界多数国家通称的“新年”。元,谓“始”,凡数之始称为“元”;旦,谓“日”;“元旦”意即“初始之日”。中国历史上的“元旦”之名称指的是夏历(阴历,又称农历)正月初一。辛亥革命后,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并规定阳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因此元旦在中国也被称为“阳历年”或“公历年”。

小寒

1月5日

(农历十一月三十)

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要做好农作物和禽畜的防寒防冻工作。根据中国的气象资料,小寒大多是气温最低的节气,只有少数年份的大寒气温是低于小寒的。

独龙族

卡雀哇节

1月10日

(农历腊月初五)

卡雀哇节是独龙江地区独龙族的新年,以往没有固定的日子,一般由各村寨长老在一年最后一月择一个吉日,一般在每年农历腊月底或次年的正月初举行,节期最短3天,最长9天。年,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根据独龙族人民的意愿,把每年的公历1月10日定为独龙族的卡雀哇节。各村寨卡雀哇节的节期前后相续,居住于独龙江上游的村落最先揭开序幕,由上游经中游而至下游,各村寨依序进入节期,整个独龙江流域独龙族山寨的卡雀哇庆典前后持续一个月。

腊八节

1月13日

(农历腊月初八)

腊八节,俗称“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自先上古起,腊八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的祭祀仪式。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该日,喝“腊八粥”在民间甚为普遍。腊八节成为年终的祭祀性节日,一是表达对祖先的崇敬与怀念;二是祭百神,酬谢诸神一年之中护佑农业的种种功绩;三是人们终岁辛劳,此时农事已息,借此游乐。

大寒

1月20日

(农历腊月十五)

风大,低温,地面积雪不化。北方地区农民积肥为春耕做准备,南方则加强小麦及其他作物的田间管理。民间有“过了大寒,又是一年”的说法,各地的人们开始忙着辞旧迎新,扫尘洁物,准备丰富多样的年货,迎接农历新年——春节。

小年,

祭灶节

1月28/29日

(农历腊月廿三或廿四)

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为小年。小年祭灶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传统习俗,灶神是和群众生活最接近的神。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民谚曰:“二十三,祭灶官。”旧俗,北方一般以农历腊月二十三、南方以农历腊月二十四为祭祀灶神的日子。蒙古族亦在腊月二十三这一天举办祭火仪式,也称祭灶。

/2/1-2/29

土家族

过赶年

2月3日

(农历腊月二十九)

过年是土家族人最重要的节日,从内容到形式比土家族的其他节日都要隆重,持续时间也最长。土家族过年比汉族过年要早一天,即月大过腊月二十九,月小过腊月二十八,土家族人将这种比汉族提前一天的过年方式叫做过赶年。

立春

2月4日

(农历腊月三十)

四季之首,标志着春天的降临,也是启动农事耕种的重要时令。立春日,各地有迎春、鞭春、唱春、咬春等仪式活动,皆旨在祭祀春神,劝课农桑,如浙江的“班春劝农”、“九华立春祭”,贵州的“石阡说春”等。

除夕

2月4日

(农历腊月三十)

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岁除等。是时值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个晚上。除夕也就是辞旧迎新、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节日。除夕因常在夏历腊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故又称该日为大年三十,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春节

2月5日

(农历正月初一)

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新年才算结束。赫哲族也过春节,即赫哲年,是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赫哲族人民的隆重节日。此外,达斡尔族(阿涅)、鄂伦春族、锡伯族和裕固族也过春节。

藏历

新年

2月5日

(藏历土猪年神变月初一)

是藏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受藏文化影响较深的不丹和蒙古也过藏历新年,藏历年的推算法与农历春节有差异,有的年份节期相同,有的年份相差几天到一个月左右。根据历法推算,年的藏历新年与农历春节日期相同。

门巴族

新年

2月5日

(藏历正月初一)

藏历元旦是门巴族最重要的节日,门巴语称为“洛萨”,错那门巴族过新年是从藏历的元月一日开始,到元月十五日结束,与藏族人过新年基本上没什么区别,而墨脱地区门巴族的新年则不同,他们一年中有两个新年,一个是元月新年,从藏历的元月一日开始,历时2—3天;另一个是十二月新年。十二月新年是墨脱门巴族最富特色的年节,从藏历的十二月一日开始,历时10—15天,节前,家家户户要打扫房屋,杀牛宰羊,置办丰盛的酒菜,宴请宾客。

灯杆节

2月5日、19日

(农历正月初一、十五)

灯杆节,每年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是仡佬族的灯杆节。节日里仡佬族人家把许多灯笼用绳子拴好,挂到杆子上,接着围坐在杆下欢饮坛坛酒。除痛饮坛坛酒外,还在灯光下展开各种民族传统游戏。

拉祜族

扩塔节

2月5—19日

(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

拉祜扩塔节就是拉祜族的新年佳节,分为过大年、过小年两次。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是过大年,正月十五是小年。大年是女人的年,小年是男人的年。

雨水

2月19日

(农历正月十五)

地面解冻,降雨增多。中国古话说:春雨贵如油。人们抓紧着手选种、除草、施肥等春耕春播的准备工作。民间有父母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拜干亲、出嫁的女儿回娘家拜望父母等习俗。雨水期间,农历正月十五是元霄节,家人团聚吃元霄、逛灯会、猜灯谜,欢度佳节。

元宵节

上元节

2月19日

(农历正月十五)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是中国亦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景颇族

目瑙纵歌

2月19—20日

(农历正月十五至十六)

目瑙纵歌是景颇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正月十五前后,一般持续四天。在节日里,数万人踩着同一个鼓点起舞,规模宏大、震撼力极强,是中国西部地区的民族狂欢节,有“天堂之舞”,“万人狂欢舞”的美称。

/3/1-3/31

惊蛰

3月6日

(农历正月三十)

春雷乍动,惊醒了冬眠的动物和蛰伏的昆虫。人们将之视作春耕开始的时节。各地民间都有不同的除虫仪式。

龙抬头

3月8日

(农历二月初二)

农历二月二,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或“龙头节”,农人祈雨,祈祷丰年;北方地区的男子习惯在这天理发,寓意鸿运当头,万事顺遂。

畲族

会亲节

3月8日

(农历二月初二)

畲族会亲节即二月二“会亲节”,是畲族传统节日之一。由于族支繁衍,子孙散于浙南、闽东各地,省亲路远,探亲无期,便约定在每年春耕前的农历二月二为“会亲节”,迄今已有多年历史。节日中人们从四面八方云集而来,访亲友、致问候。入夜,约为信号的信炮凌空而起,一队队提灯游村的人贯穿行于各个畲村,山谷里礼炮齐鸣、烟花怒放。

傈僳族

刀杆节

3月14日

(农历二月初八)

傈僳族刀杆节,傈僳语叫“阿堂得”,意思是“爬刀节”,它是居住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县境内的傈僳族以及彝族的传统节日,节期是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流行于保山地区及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傈僳族地区,表演者表演“上刀山”“下火海”。

纳西族

三朵节

3月14日

(农历二月初八)

农历二月初八,生活在中国云南的纳西族有一别具风格的祭祀性节日,叫“三朵节”。三朵节是纳西族祭祀本民族的最大保护神——“三朵神”的盛大节日,也是纳西族法定的民族节。

花朝节

3月18日/21日

(农历二月十二/十五)

花朝节是汉族传统节日,这天为纪念百花的生日,简称花朝,俗称“花神节”、“百花生日”、“花神生日”、“挑菜节”,流行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等地。节日期间,人们结伴到郊外游览赏花,称为“踏青”,姑娘们剪五色彩纸粘在花枝上,称为“赏红”。到清代,一般北方以二月十五为花朝,而南方则以二月十二为百花生日。我国南北气候条件不同,南方会比北方提早几天为节日。

春分

3月21日

(农历二月十五)

春季三个月的中分点,昼夜等长,春暖花开,莺飞草长。农谚云:“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农家广兴水利,精耕细作。各地有“竖鸡蛋”的习俗,庆贺春天来临。湖南安仁有“赶分社”的传统,保持着祭神农、开药市、备农耕、赏春花、吃药膳等民俗实践。

诺鲁

孜节

3月21日

(农历二月十五)

诺鲁孜节,也译纳吾肉孜节,也叫迎春节(开春节),是迎接春天来临的节日,是新疆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孜别克、塔吉克等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每年自3月21日起,延续3天至15天不等。至今已有3千年的历史,内容与汉民族的春节相似。目前主要盛行于当地乡村,这天亲朋聚会欢宴歌舞,举行体育竞赛,指望来年有个好收成。

/4/1-4/30

珞巴族

旭独龙节

4月(藏历二月)

旭独龙节,珞巴族的传统节日,又称“洞更谷乳木”,意为庆贺一年平安和预祝来年丰收。按珞巴族人自己的历法举行,由于部落居住分散,各地年节日期不尽相同。珞渝西部卡门河和西巴霞曲一带珞巴族约于藏历二月过节,称“旭独龙节”。珞渝东部雅鲁藏布江下游希蒙地区的珞巴族年节称“洞更谷乳木”,节期在藏历十二月十五日。

寒食节

4月4日

(农历二月廿九)

寒食当日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在民间传说中寒食节虽与介子推有关,但寒食起源,并非为纪念介子推,而是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习,即《周礼》所谓“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清初汤若望历法改革后,寒食节定在清明节之前一日。现代二十四节气的定法沿袭汤氏,因此寒食节就在清明节前一日。

清明节

4月5日

(农历三月初一)

清明时节,气温升高,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有“清明时节,麦长三节”,“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农谚。清明也是一个祭奠祖先的传统节日。各地有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放风筝、吃青团等民俗活动。自二〇〇八年起,清明日成为中国法定假日。

上巳节

4月7日

(农历三月初三)

上巳节,俗称三月三,古称上巳节,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原地区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传统的上巳节在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也是祓禊的日子,即春浴日。上巳节又称女儿节。壮族、黎族和布依族等民族也过该节。

鸡蛋

会节

4月7日

(农历三月初三)

鸡蛋会节是青海互助、大通等地土族的传统节日。节日时间为每年农历三月三日或三月初八日、三月十八日,因地而异。届时,在寺庙里举行献牲酬祭,请法师诵经跳酬神舞,以禳灾祛祸,保五谷丰登,人畜两旺。与会群众还随身携带许多熟鸡蛋,一是自食,二是相互敲击作戏。

傣族

泼水节

4月13—16日

(傣历六月中旬)

傣族泼水节又名“浴佛节”、“宋干节”,傣语称为“桑堪比迈”(意为新年),泼水节一般在傣历六月中旬(即清明前后十天左右)举行,是西双版纳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具体节日活动有泼水、赶摆、赛龙舟、浴佛、诵经、章哈演唱和孔雀舞、白象舞表演等。阿昌族、德昂族、达斡尔族和布朗族(又称插花节)的节日举办时间也较为接近。

锡伯族

西迁节

5月22日

(农历四月十八日)

锡伯族西迁节是锡伯民族的西迁戍边纪念日,因时间是农历四月十八日,所以叫“四一八节”。因有怀念亲人之意,又叫怀亲节,新疆锡伯族同胞称为“杜音拜专扎坤”。从此,每逢农历四月十八日这一天,人们都要在寺庙内拱灶,杀猪,吃高粱米饭,每户都去当家人,进行聚餐,来纪念锡伯族祖先西迁的历史壮举,畅叙保卫祖国西北边疆的业绩,缅怀离别的骨肉同胞,这一天遂成为了锡伯族的传统节日。

怒族

仙女节

4月19日

(农历三月十五)

仙女节是云南省贡山一带怒族人民的民间传统节日,当地又称鲜花节,在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举行。届时,以各村寨为单位选择有钟乳石的山洞为仙女洞,人们纷纷带上祭祀用品前去祭祀。怒族仙女节又称“鲜花节”,是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一带怒族人民的民间传统节日,主要流传于贡山县丙中洛乡的怒族聚居区,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举行,延续三天。节庆活动包括祭祀仙女洞并迎接圣水、歌舞求福、体育竞技等。

白族

三月街

4月19—25日

(农历三月十五至廿一)

白族大理三月街是云南白族人民的传统盛大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二十一日在大理古城西举行。三月街又名观音市,相传南诏细奴罗时,观音于三月十五日到大理传经,因此每年届时,善男信女们便搭棚礼拜诵经并祭之。由于大理地处交通要道,古代云南信佛者甚众,庙会逐渐演变成了滇西地方贸易集市和节日。

谷雨

4月20日

(农历三月十六)

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气温回升,雨水增多,有利于谷物生长,故有“雨生百谷”之说。沿海地区有出海祭祀的壮行仪式;在山东、山西等地,有绘制“谷雨帖”以除虫害、祈平安的风俗。在养生方面,北方吃香椿,健胃理气;南方则采制谷雨茶,清肝明目。

/5/1-5.31

立夏

5月6日

(农历四月初二)

农忙时节,早稻插秧,中稻播种,夏收作物即将进仓。立夏日,民间有“秤人”习俗,以求孩童清净安乐,老人福寿双全。在浙江杭州半山一带,立夏有吃乌米饭、登高等传统活动,旨在颐身健体。

小满

5月21日

(农历四月十七)

在北方,此时大麦和冬小麦等作物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故曰小满。在南方,“满”则指雨水的丰盈程度。农谚曰:“大落大满,小落小满”,即雨水充沛是丰收的征兆。江浙一带举行祭祀蚕神活动。南方还有吃蒲公英和喝苦丁茶的“吃苦”食俗,不仅清热解毒,也有忆苦思甜之意。

锡伯族

四一八节

5月22日

(农历四月十八)

四一八也称“杜因拜专扎坤节”、西迁节,是锡伯族的传统节日。在农历四月十八举行。四一八节日这天,新疆地区的锡伯族人,无论男女老少都要穿上节日的盛装,举行庙会等游乐活动。庙会上,人们弹墨克纳琴,跳贝勒恩舞,吃鲜鱼和蒸肉。

/6/1-6/30

开斋节

6月5日

(伊斯兰历十月一日)

开斋节,亦称“尔德”“肉孜节”或“小节”。与“宰牲节”同为伊斯兰教两大节日。时间在伊斯兰教历10月1日。穆斯林在莱麦丹(第9月)全月斋戒,斋月最后一日寻看新月,见月次日开斋,即为开斋节;开斋节是回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和塔塔尔族的共同节日。

芒种

6月6日

(农历五月初四)

农谚说:“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故芒种也称为“忙种”,农忙季节进入高潮,农民忙着夏收、夏种和夏管。安徽南部有“安苗”仪式,以祈五谷丰登。芒种期间,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各地有赛龙舟、吃粽子的传统,同时保持着喝雄黄酒、挂菖蒲和艾叶等保健习俗。

端午节

6月7日

(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是古代吴越地区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此外,朝鲜族、土族、羌族和裕固族等民族也在当日过端午节。

文化和

自然

遗产日

6月8日

(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农历五月初六)

源于6年设立的“文化遗产日”。年9月,国务院批复住房城乡建设部,同意自年起,将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的“文化遗产日”,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目的是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







































北京哪个医院治白癜风比较好
白癜风症状都有哪些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guart.com/dwss/977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