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诗词题库专题一端午

发布时间:2018-12-2 11:21:33   点击数: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自古以来端午节便有划龙舟及食粽等节日活动。自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一)

端午即事

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作者简介

文天祥(年6月6日-年1月9日),初名云孙,字宋瑞,一字履善。道号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庐陵人,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宝祐四年(年)状元及第,官至右丞相,封信国公。于五坡岭兵败被俘,宁死不降。至元十九年(年)十二月初九,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

诗词注释

1)即事:就眼前之事歌咏。

1)故人:古人,死者。

2)新知:新结交的知己。

3)丹心:指赤红炽热的心,一般以“碧血丹心”来形容为国尽忠的人。

4)夙昔:指昔时,往日。

5)灵均:形容土地美好而平坦,含有“屈”字的意思。在这里指屈原。

6)三湘:指沅湘、潇湘、资湘(或蒸湘),合称“三湘”。也可以指湖南一带。

7)隔:间隔,距离。

8)辽海:泛指辽河流域以东至海地区。

诗文赏析

文天祥德祐二年()出使元军被扣,在镇江逃脱后,不幸的是又一度被谣言所诬陷。为了表明心志,他愤然写下了这首《端午即事》。

在诗中端午节欢愉的背后暗含着作者的一丝无奈,但是即使在这种境况中,他在内心深处仍然满怀着“丹心照夙昔”的壮志。这首诗塑造了一位像屈原一样为国难奔波却壮志不已的士大夫形象。

(二)

端午

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作者简介

唐玄宗李隆基(年9月8日-年5月3日),亦称唐明皇,公元年出生在东都洛阳(今河南洛阳),年至年在位。前期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他的开元盛世是唐朝的极盛之世,在位后期宠爱杨贵妃,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侫臣,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年李亨即位,尊其为太上皇。年病逝。

诗词注释

1)盐梅——盐和梅子。盐味咸,梅味酸,均为调味所需。亦喻指国家所需的贤才。盐花梅浆,可用以擦洗银器。说2)曲糵——亦作“麴櫱”。亦作“麴孽”。亦作“曲櫱”。指酒曲。《书·命下》:“若作酒醴,尔惟麴糵。”王充(汉)《论衡·率性》:“酒之泊厚,同一麴蘖。”宋苏轼《盐官大悲阁记》:“秫稻以为酒,麴糵以作之。”指酒。《宋书·颜延之传》:“交游闒茸,沉迷麴糵。”有时也指酒税。

3)缕(lǚ)——凡指线状物。4)槿——木名,即木槿。锦葵科,落叶灌木。夏秋开花,花有白、紫、红诸色,朝开暮闭,栽培供观赏,兼作绿篱。花、皮可入药,茎的纤维可造纸。“颜如花落槿,鬓似雪飘蓬。”——五代·张正见《白头吟》5)贻厥——贻:赠给;遗留。厥,文言代词、助词或副词,相当于“其”或“之”。6)昆芳——昆,指后代、子孙。昆芳,后代有美好的名声。

(三)

端午日赐衣

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杜审言之孙。开元(唐玄宗年号,~)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公元年(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寓居长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生活状况有较深的认识。及安禄山军临长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后逃至凤翔,竭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不久出为华州司功参军。旋弃官居秦州,未几,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举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古代诗歌艺术的又一高峰,对后世的影响巨大。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存诗多首,有《杜工部集》。

诗词注释

1)宫衣,指官服。曾经有谚语说:“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指在端午节的风俗,吃粽子后穿上画了图案的衣裳,可以让这一年都不再怕风霜。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指在端午节这天,自己终于可以做官了,年五月,杜甫官拜左拾遗,这首诗应该是那时候写的。被恩荣,指得到赏识而觉得荣幸。

2)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葛,是一种植物,可用来织布,细葛,指用最细最好的葛丝做的布,含风软,指葛布像风那么柔软。香罗,罗是一种有孔的丝织品,香罗指罗的香味;叠雪轻,像雪花叠在一起那么轻。这两句都在形容衣服的材料之好。

3)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题,指衣服的领子部分,湿,不是说湿润的湿,而是柔软的料子贴在颈上,凉凉的很舒服。当暑,指在天气热的时候,著,指穿着;清,凉爽。全句的意思是衣领部分好像天生就是润的,天气热的时候穿起来一定很凉爽。

4)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意内,指心里。称长短,指计算了一下衣服的大小。荷圣情,指充满圣上的恩情。全句的意思是,心里计算了一下衣服的大小,竟然刚好,感觉全身都充满了圣上的恩情。

(四)

浣溪沙·端午

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作者简介

苏轼(-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仁宗嘉祐二年(年)进士及第。苏轼自幼奋厉有天下志,入仕之后,主张改革弊政。因不赞成王安石的变法主张,先后通判杭州,历知密州、徐州和湖州,后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哲宗即位,旧党执政,升任翰林学士、兼侍读。因不同意完全废除新法,与执政者发生分歧,自请出知杭州、颍州等地。新党再度执政,被远贬惠州、儋州。后遇赦北还,卒于常州,谥文忠。苏轼一生,政治上极不得意,然而在文学艺术上,他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全才作家”。在诗、词和散文方面,都代表着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著作有诗、文、词集与《仇池笔记》、《志林》等。

诗词注释

1)浣溪沙: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分平仄两体,字数以四十二字居多,还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两种。

2)端午:民间节日,在旧历五月初五。

3)碧纨(wàn):绿色薄绸。

4)芳兰:芳香的兰花。端午节有浴兰汤的风俗。

5)流香涨腻:指女子梳洗时,用剩下的香粉胭脂随水流入河中。杜牧《阿房宫赋》:“弃脂水也”。

6)“小符”句:这句指妇女们在发髻上挂着祛邪驱鬼、保佑平安的符录。云鬟(huán):女子的发髻。

诗文赏析

上片,预示端午节日,将开展浴兰活动,气氛十分浓郁。端午,处于初夏季节。穿着自然华丽,以衬托参与者的身份。于朝云来说,最好是绿色细绢——“碧纨”,正好与她的雅静性格相符。天气稍热,易出“轻汗”,“微透”着“碧纨”。“透”字用得贴切,将半明半暗的肤体朦胧美衬托出来了。“明朝端午浴芳兰”,显得有愉悦的审美性。它不仅体现了朝云由芳体而及兰心的纯洁高贵的情操美,而且反映了浴兰令节俗的淳朴纯真美。朝云浴处,余香犹存。沐芳浴兰,遍及社会。参与者人山人海,气氛热烈,正如词人词中所写:“流香涨腻满晴川”。这正是古老节日文化发扬光大的表现。

下片,写词人偕朝云参与具体的端午节俗活动。词人着重写了两项端午节俗健身活动。其一,“彩线轻缠红玉臂”,“以五彩丝系臂”。它辟邪驱鬼,使朝云“玉臂”“红”而长命。与用五色花线缠粽子投江以吊屈原之魂有同等意义。其二,“小符斜挂绿云鬟”,以“赤灵符著心前”。它能通神明,使朝云“云鬟”“绿”而身健。与小孩穿老虎腰肚,门上挂蒲剑以辟邪护身有同等意义。词人着重描写缠线、挂符活动,且用对偶句式,为的是“佳人相见一千年”,愿灵验得到应证。真是一语中的,画龙点睛。

全词是篇民俗诗,充满了浓郁的古老民俗气息,是研究端午民俗最形象而珍贵的资料。

(五)

乙卯重五诗

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作者简介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杨慎谓其词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诗词注释

1)乙卯:指年,宋宁宗庆元元年,作者71岁,在家乡绍兴隐居。重五:因是五月五日,故曰“重五”,即端午节。因这天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又称“浴兰节”。又因这天少女须佩灵符,替榴花,还称“女儿节”

2)棕包分两髻:粽子有两个尖尖的角。古时又称角黍。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南朝吴均《续齐谐记》载:“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于此日,以竹筒贮米祭之。”最早粽子是黍米蒸制而成。到了宋朝,粽里有馅,中间夹枣、豆、杏之类。

3)艾束著危冠:高高的帽子上插上艾枝。据说艾叶气,熟芬芳,能通九窍,去疾病,故载于帽子上。危冠:高冠。这是屈原流放江南时所戴的一种帽子,屈原《涉江》一诗云:“带长铁之陆离分,冠切云之崔鬼。”

4)储药:古人把五月视为恶日。

诗文赏析

这首诗开篇点题,将时间限定在“重五”(五月初五),将地点定格为“山村”。此时此地,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有的只是节日的气氛,有的只是淳朴的民风。更何况,石榴在不知不觉间已经盛开了呢!此情此景,怎一个“好”字了得!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的诗人,今天终于暂时放下了满腹的忧愤,融入了节日的欢快气氛之中。瞧,他先吃了两角的粽子,再在高冠上插着艾枝。然后又按照依旧俗,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到了晚上,他忙完这些事情,含着微笑喝起酒来了。

从作者对端午这一天的生活的具体描写中,我们还可以看出至少从南宋开始,端午就有了纪念屈原和卫生保健的双重内涵。

念念不忘“王师北定中原日”的陆游,由于收拾山河的志向未能实现,只能像辛弃疾那样“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在欢乐中暗藏着多少伤感,在闲适中流露出多少无奈啊!

这首诗语言质朴,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那榴花繁多的山村风光,那江南端午的风俗习惯,那字里行间的闲适惬意,浮现在我们眼前,感受在我们胸间。没有装饰,所以诗美;没有做作,所以情真。这,就是诗人所说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写作境界。

(以上文字、图片均转自网络,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立足赛事平台,展示福建形象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五届“夏青杯”朗诵大赛福建赛区暨福建首届诗词大会,7月29日决赛及颁奖全程由福建广电网络高清云电视现场直播,免费观看。欢迎广大群众走进福建大剧院音乐厅和我们一同感受朗诵艺术的魅力!

主办单位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中共福州市委宣传部

福建省播音主持协会

福州广播电视台

承办单位

福州广播电视台FM90.1左海之声

支持媒体

福建电视台旅游频道

福建广电网络集团

鸣谢商家

福建语林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中视音画(福州)传媒有限公司

医院

福建腾晖工艺有限公司

福州至上空间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福建杭百传媒有限公司

加入协会

让声音靠的更近,让心贴得更紧,福建省播音主持协会是热爱语言艺术的人们的共同家园!欢迎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二级甲等及以上普通话等级证的朋友加入。

-,

赞赏

长按







































北京哪家治白癜风的医院好
专治白癜风医院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guart.com/dwss/940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