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绿杨带雨垂垂重

发布时间:2016-3-16 10:47:56   点击数:
”“粽子香,香厨房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当时人们为了不让江里的鱼虾食他的躯体,纷纷用竹筒装米、鸡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免遭伤害从此以后,人们为了纪念屈原,每年的五月初五都到江上投粽子、划龙舟,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唐代诗人文秀的《端午》诗,就反映了广大人民对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同情,而且也表达作者对昏君奸臣的愤懑之情其诗云:“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是直臣冤 ”民间许多端午习俗,均与纪念屈原有关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每逢端午,民间盛行种种习俗,端午节习俗作文600吃粽子就是其中的重要习俗之一

“碧装束裹三角尖,玉带一缕腰间缠未解罗裳清香送,无限诱惑在里边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端阳,那端阳,处处都端阳 ”端午节来临之际,手捧一杯绿茶,徜徉在隽永的唐诗宋词里,品味这些传诵千古的诗句,感受古代端午节的风貌,享受那份袅袅的温馨和愉悦,别有一番情趣

端午节为什么吃粽子?关于端午的起源,历代众说纷纭由于屈原的爱国精神光照后人,人们都把端午看成是纪念屈原的节日据《史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因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奸臣谗言陷害,被去职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在流放中,屈原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端午节手抄报花边等不朽诗篇,影响深远(端午节因此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而死,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从屈原公元前340年投江到今天,粽子已经穿越了二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影响了东南亚各国的数十亿人,粽子的情意已经升华为一个经典这种“经典”之情,包含了人们对爱国诗人屈原的爱戴怀念之情;包含了中国大地大江南北之中,父母对儿女的宠爱难舍之情,儿女对父母的敬重眷恋之情;包含了天下是一家,四海皆兄弟的醇厚友谊之情;包含了中国各地独树一帜且各有特色的民风民俗之情;包含了华夏民族文化悠久源远流长的民族民魂之情;也包含了中端午节的传说华民族影响深远传递文化的宽宏博大之情这一“经典之情”,世界上没有一个词能够完全概括,只能叫她“粽子情”,清香四溢,香溢中华的粽子情

□ 卢恩俊

后来吃粽子逐渐演变成为中国端午节的普遍风俗,盛行不衰唐明皇就有“四时花精巧,九子粽争新”的诗句;唐代诗人温庭筠的“盘斗九子粽,瓯擎五云浆”,描述了粽子的大小;宋代诗人陆游的“盘中共解青菰粽,哀甚将簪艾一枝”描写了“艾香粽子”的独特味道据后人考证,“青菰粽”是当时有名的“艾香粽子”,它是艾叶浸米裹制而成的,味道独特;唐末诗人郑谷的“渚闹渔歌响,风和解粽香”,描写了渔民在端午节这天吃粽子、唱渔歌的欢乐场面;大文豪欧阳修的“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端午节来历习俗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松等闲惊破纱窗梦”读之意境高雅,浪漫香艳,把端午时节粽子飘香,人们共饮菖蒲美酒的美妙场景描写得栩栩如生,让人情不自禁地向往;宋代韩元吉的“角黍堆冰碗,兵符点翠钗”,描绘了对粽子的喜爱之情清代林苏门写有“一串穿成粽,名传角黍通豚蒸和粳米,白腻透纤红细箬轻轻裹,浓香粒粒融兰江腌脯贵,知味易牙同”,道出了“火腿肉粽”的独特美味;冯文洵《丙寅天津竹枝词》:“门悬蒲艾饰端阳,九子盘堆角黍香更为儿童避虫蚁,额间王字抹雄黄 ”都对端午习俗作了生动的描述


福建白癜风医院哪家好
安徽白癜风专家有哪些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guart.com/dwss/90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