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 端午食俗 >> 端午前夜读怀沙
初次细读《怀沙》是十多年前文怀沙老先生来青消暑时,我请其餐叙讨教,说到怀沙这名字来历后的事。文老是我国楚辞研究的一代大师,怀沙之名取自屈原绝笔《怀沙》。
屈原怀沙二字的真实含义,古今学者大致有不同的解读。一种是说怀念或思念长沙,一种是说抱石怀沙投江。前者的说法不占上风,因为屈原的绝命辞章主题旨在怀念长沙,这话说不过去。而后者与屈原的死法直接契合,所以是主流的认知。
屈原自杀的意愿并非几月几日之事,而是有十几年的漫长过程。他从被逐流放之时起,就有了死的念头。这从他的《离骚》《九歌》《九辩》《九章》中能够找到以一贯之的佐证。后人多记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少记得“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无悔”,更少记得“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舒忧娱哀兮,限之以大故”。
屈原流放之初意欲自杀,是其姊屈须说服他活着等待重新为国效力的机会。但经历十几年的漫长等待与精神挣扎后,郢都陷落的消息淹没了屈原最后一丝生存的希望,他在绝望中抱石怀沙投江殉国。这是对屈原之死一种通常的史实说法和心理解读,但今夜笔者却从《怀沙》中读出了一种似乎更为深沉切实的感受。
屈原不是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绝望心态中抱石投江的。也就是说,他并非是含愤怀怨而殉国寻死的。他在怀有死心之后漫漫修远的路上又苦苦求索了十几年,已经淡看生死、心地从容了。只是现实已经证实了他曾经无望的预期,一个精神的生命也已经完成了他修行的过程而可以终止了。
屈原是一个极富自由意识和理想追求的人,这也是他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积极浪漫主义第一人的根本原因。他的死,是一种理想人格的完善,是一种人生信仰的永恒。这就是他在《怀沙》中最后两句绝唱的由来“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
屈原怀着沙走了。这沙是如金似玉的人格,是至纯至真的信仰。所以,与其说他是一个殉国者,不如说他是一个殉道者。这道,就是他怀的沙。这沙,灼如星辰,永远闪耀在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天空上。
丁酉端午前夜
赞赏
人赞赏
长按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地址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做的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guart.com/dwss/8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