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 端午食俗 >> 端午节民俗介绍
又至一年端午。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所包含的人文内涵,绝不仅仅是吃一个粽子,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赛龙舟这样的习俗,加上以血肉之躯作为灵魂之祭的爱国诗人屈原,使得“端午”早已化作了我们民族内心深处的浓浓情结。
今天,让我们在一组民俗画中,领略端午节文化的丰富内涵:
注:“射粉”是一种民族传统弓箭运动。
注:在汉代,五月初五有一个官方礼仪,即皇帝命令郡国召集百官,赏赐枭羹,也就是猫头鹰汤,这是因为在古代传说中,猫头鹰吃了自己的母亲古代认为它是恶鸟,为了灭绝它,特意选择在端午节这天来吃,在宫廷中,皇上赏赐枭羹其实也包含着教训大臣,不要做恶人、奸臣的政治涵义。
注:采药即采集药草,是最古老的端午节习俗之一。采药又为内丹学术语。所谓“采”,就是“采取”;所谓“药”,一般是指在修炼时所发动的体内真气。道教把这种“真气”又称作“元精”、“元炁”。
注:南齐人宗测,在五月初五日鸡还没有报晓的时候出发,采摘像人的形状的艾,回来治成艾绒,用以治病,很有疗效。宗测的用艾治病,反映当时人已认识到艾的药物性质。端午这一天,荆楚地方的人采艾,编织成人形,悬挂在家门口,祈祷消除毒灾。自此,形成人们于端午节在大门上挂艾人的风俗。
到南宋,人们用菖蒲做成张天师驭虎的形象,与艾人一同悬挂在门上(《西湖老人繁胜录》卷三《五月》)。自此菖蒲与艾并用,如明朝宫中门两旁安放菖蒲、艾盆,门上悬挂吊屏,上面画的是张天师或仙子、仙女仗剑降五毒的故事(刘若愚《明宫史·火集·五月》)。形式比民间复杂,内容则是一致的。到清代,用菖蒲、艾制成蒲龙、文虎,插于门上(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五月·端阳》)。艾不仅挂在门上,南宋人又兴起戴艾花的风习(《武林旧事》卷三《端午》)。明人继承下来,由妇女专簪艾花(《宛署杂记》卷十七《民风》)。清代女子戴艾叶,也是“端五景”之一(顾禄《清嘉录·五月·端五》)。
注:旧俗以彩丝为端午日应节之物。据汉应劭《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可辟邪崇,又名长命缕﹑续命缕。唐代故事,宫中常于端午日以彩丝所结长命缕赐诸臣。
注:竞渡即“龙舟竞渡”,又称“赛龙舟”、“划龙船”、“龙船赛会”等,是我国历史上一种具有浓郁的民俗文化色彩的群众性娱乐活动;竞渡与纪念屈原有关,尤以秭归的端午文化最为正宗。其中的游江招魂仪式,是秭归独有的龙舟文化特色。文人作古最终也要落叶归根,让屈大夫魂归故里也是屈子后人最大的心愿。
公众i欢迎订阅清水居士
赞赏
长按北京治疗白癜风比较好的医院是哪家白癜风最佳治疗方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guart.com/dwss/6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