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 端午食俗 >> 艾灸文化之艾灸的发展历史艾灸通过众多医
艾,这种平常无奇的菊科草本植物,是一味古老而神奇的良药。
假若说“杏”是中医之花,
那么“艾”便是中医之草了。
艾叶预防瘟疫已有几千年历史,中草药可以就地取材,且现代医学的药理研究表明艾叶是一种广谱抗菌抗病毒的药物,它对好多病毒和细菌都有抑制和杀伤作用。
早在《千金方》和《本草纲目》中就已经有关于艾叶预防瘟疫的记载,在以后的历代本草中也均有记载。可见艾叶的药用价值之大。特别是艾叶烟熏时发出的烟气及挥发油可有效抑制多种病菌在空气中的传播而对人畜无害。《华商晨报》年5月4日就曾报道:艾叶烟薰可防治非典;《中国医药报》年12月23日也曾报道:预防禽流感可用艾叶烟薰法。由此可见艾叶烟薰确实能起到一定的预防和控制流行性疾病的作用。
经湖南省疾控中心的权威检验证明:艾叶在20立方米空间内的灭菌率达99.49%,在60立方米室内对空气中自然菌的杀灭率为88.86%,能有效抑制流感病毒、禽流感病毒和呼吸道细菌在空气中的传播。使用它既可以满足人们辟邪驱瘴的民俗需要,又可以预防流感,防治非典和禽流感。此外,它还具有清除室内异味,驱灭蚊虫的功效,所以它特别适合家庭、学校,幼儿园、医院、办公室、卫生间、宾馆、酒店、娱乐包房、集体宿舍、新装修的房屋等需要洁净空气环境的居住、工作或娱乐场所。
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报告表明:在全球范围内多次爆发的大流感曾夺走了数百万人的生命。我国是流感的多发区,流感的流行或局部爆发基本上每年都会发生,每年有1亿多人遭受流感的困扰,医院就医者超过万人。而且目前流感疫情也在全球蔓延,且成爆发性趋势;这个时节经常使用艾制品进行室内场所消毒、除菌很有必要。艾草与中国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艾叶与端午节有着不解之缘。每到端午节,按照民间传统,家家户户门前都挂上艾叶,以驱邪祛毒。其实,之所以要在端午节采摘艾叶,实际上是因为五月份采摘的艾比六月份的药用价值好。
端午一过,天就热了,艾叶疯长,失去了原本的娇嫩和水分。端午采摘的药用之艾,晒干之后,“陈久方可用”。
关于艾灸的中医典籍
《扁鹊心书》: 人无大病之时,常灸关元、气海、神阙、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之寿矣。 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弱则人病;真气脱则人亡;保命之法,艾灼第一。《医学入门》: 凡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孟子》: 七年之疾,当求三年之艾。《黄帝内经》: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灵枢经》:
灸则强食生肉。
《灵枢 禁服》:
陷下者,脉血结于中,血寒,故宜灸之。
《伤寒论》: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
《备急灸法》:
能忍一顷之灸,便有再生之理
《针灸资生经》:
凡溺死,一宿尚可救,解死人衣,灸脐中即活
《本草纲目》:
艾叶味苦,气微温,阴中求阳之最,主灸之百病
《本草纲目》:
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熟则微辛太苦,生温熟热,纯阳也。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炙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老人丹田气弱,脐腹畏冷者,以熟艾入布袋兜其脐腹,妙不可言。寒湿脚气人亦宜以此夹入袜内。
(孔子劝说柳下跖):
丘所谓无病自灸也
(名医孙思邈提出):
若要安,三里常不干。
《名医别录》:
艾叶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
《名医别录》:
主炙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疮,妇人漏血,利阴气,生肌肉,辟风寒,使人有子。又,艾,生寒熟热。主下血,衄血、脓血痢,水煮及丸散任用。
《神灸经纶》:
夫灸取于人,火性热而至速,体柔而刚用,能消阴翳,走而不守,善入脏腑,取艾之辛香做炷,能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治百病,效如反掌。
《本草从新》:
艾叶苦辛,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治百病。
《养生一言草》:
灸治确为养生诀,年逾四十灸三里。施灸不为寒暑限,疲劳施灸为上策。小儿患病应施灸,胜似服药有神效。
《神灸经论》:
夫灸取于火,以性热而至远,体柔而用刚,能清阴翳走而不守;善入脏腑,取艾之辛香做炷,能通十二经,入三阴理气血,以治百病效如反掌。
《素问.异法方宜论篇》:
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
《药性论》:
能止崩血,安胎,止腹痛,醋煎作煎,治癣,止赤白痢,及五藏痔泻血。煎叶,主吐血。炒艾作馄饨,吞三、五枚。以饭压之良。长服止冷痢,又心腹恶气。取叶捣汁饮,又捣末和干姜末为丸,一服三十丸,饭压,日再服,治一切冷气,鬼邪毒气,最去恶气。
艾灸发展的历史艾灸疗法的下限也不会晚于西周,在春秋战国时代已颇为流行。春秋时代的《诗经·采葛》载:“彼采艾兮”,西汉毛亨和毛茛传释:“艾所以疗疾”。《孟子·离娄篇》载:“今之欲王音,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可见艾灸疗法在春秋战国时代已颇为流行,因此,用艾灸治病的起源也当在西周之前。
秦汉时期是中医理论的发展时期,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黄帝内经》,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相继问世。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只有灸法而没有针法,表明灸法的应用要比针法早。
东汉时期艾灸有了进一步发展。张仲景所撰写的中记载了不少用艾灸治疗某些三阴虚寒证的方法。成书于西汉末年至东汉延平年间的《黄帝明堂经》是我国第一部有成熟体系的、针灸并重的腧穴学经典著作,该书为艾灸对穴治疗奠定了基础。
魏晋时期,鲍姑“百姓用灸”的学术观点及其发明的灸疗史上第一个施灸工具“瓦甑”,极大地丰富了灸疗法;三国之际诞生了最早的灸疗专著,即曹操之子魏东平王著《曹氏灸方》七卷,书中所载施灸孔穴增多,施灸的禁忌也较以前诸书具体,并申明禁灸原因。同时,曹操之孙曹翕著《曹氏灸经》;晋代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强调:上工治未病的科学理念,提倡利用灸法预防疾病,保健身体;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灸疗专著,书中详尽地论述了各类疾病的症候、取穴,把艾灸专门化、系统化,对针灸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隋唐时期经济繁荣更促进了中医药学的发展,药王孙思邈著出了针灸学界最早的参考穴位图《明堂图》。提出了被后人大力推崇的“针、灸、药”三位一体的治疗方法。王焘所著《外台秘要》中提出“人过三十必须灸以养生”的观点。
宋朝政府对医药学非常重视,中医分科由唐朝的四科增加到九科,妇科与儿科在宋朝正式形成。针灸学进步尤大,窦材著《扁鹊心书》注重灸法,并创造“睡圣散”以减轻艾灸时的痛苦。王唯一始创针灸同仁,更感性化地认知针灸理论,是中国灸史上心的里程碑。
明清时期,明代编著的本草著作不下百种,在药物学与方剂学的研究深度和广度上都具有巨大进步,对理、法、方、药的研究也更为重视。清代则于医史资料撰集、考证、评论等方面,有较明显的进步。尤其名《本草纲目》云:“灸法,本无一症不可治。”清代著作《神灸经论》全面头侧地阐述了针灸与灸的内在联系。
近现代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灸法越来越为当代人所重视,中医艾灸养生保健以其自然、经济、疗效显着的特点成为时代的大需求。蒸艾一家:中国都市灸养会所开创者,中国中医养生名牌缔造者。传承古老艾灸疗法,弘扬中医绿色整体文化,捍卫民族艺术瑰宝,为全体国人健康做出应有的贡献,打造出中医绿色整体疗法养生第一品牌!
艾灸历史源远流长,纵观艾灸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里程,第一个是传统艾灸,第二个是现代艾灸,不论是传统艾灸还是现代艾灸都有各自的特点、优势和不足之处。传统艾灸有效,但有烟(刺激性大),有火(不安全),操作不方便(需要专业人士);现代艾灸,虽无传统艾灸之弊病,但疗法单一,假的居多,科技替代传统艾灸疗效不佳,有时好转反应太强烈,使有些客人难以承受,这正是其单一疗法的局限性所造成。
因此,蒸艾一家首席健康顾问彭湘霖,根据多年的亲身学习和体验,以中医艾灸和中草药秘方汗蒸为主,从实践中整合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中医绿色自然疗法包括激光针灸、经络穴位磁热疗、火疗、净食排毒营养补充疗法、五脏六腑量子排毒疗法、中草药瑶药活氧泡浴疗法、身体对应开关点按压疗法、食疗法等。对于各类慢性病症,有良好的辅助康复效果。不打针不吃药不吊水不手术,辅助慢性病者得到康复,帮助人们预防病症保障健康。
北京中科医院曝光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最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