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 端午食俗 >> 梅仙镇惊现蛮夷侯金印
内容简介:
平江县梅仙镇出土了一枚西晋王朝所赐瑶民首领的“蛮夷侯印”(金质),推断应是同属岳州府的临湘龙窖山瑶民首领所丢失。此印在全国仅有一枚,证实了龙窖山瑶文化的历史地位。
天岳幕阜山上存有不少数量的石屋、梯土、狗图腾、石雕,还有一个“瑶田村”,是龙窖山瑶民文化的幅射区域。
杨衍秋(右一)
关键词:
金印龙窖山瑶民首领
天岳幕阜瑶文化
一、金印的出土
年夏,在天岳幕阜山下平江县的梅仙镇钟字林,一钟姓农民在烧砖取土时,从泥土中挖出了一件黄橙橙的东西,经清洗后发现,原来是一枚金印,印面刻有“蛮夷侯印”四字,印面2.3x2.3厘米,高2厘米,重91.2克,经权威和相关部门鉴定考证,此印是西晋王朝敕封蛮夷侯首领的爵印,且是全国仅见的一方蛮夷侯金印。汉晋时期,巴陵属魏晋管辖,可以断定,这是魏晋皇朝颁发给巴陵境内的蛮夷侯即瑶民首领的统领印信和兵符。历史上朝廷所赐少数民族首领的金印多用驼钮、蛇钮,此印为蛇钮,其蛇身缠于印台之上,蛇头昂扬,张牙咧嘴,栩栩如生。此印未署朝代之名,实为罕见。史料证明,中原朝廷颁赐的蛇钮金印,主要是颁发给滇、东夷、蛮族等特定地区的民族首领的,有“滇王之印”、“汉委奴国王”之印等。此印现存平江县文管所,为平江文管所的镇所之宝。
二、金印与龙窖山瑶文化的关联
为何在天岳幕阜山下会发掘此印,此印与巴陵境内的瑶文化有何关联,这是一个值得大家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此印的发掘,坐实了巴陵境内以龙窖山为中心的地区,曾是瑶民的聚集地。(《光绪.湖南遗志》卷八七《宋史.张颉传》)记载:“瑶民居于武陵(常德)、巴陵(岳阳)、零陵(永州)、桂阳(郴州)”。在一个历史时期中,岳阳境内的瑶民是十分活跃的,但瑶民是山地民族,准确地说,瑶民是生活在岳州境内的山区。而不是在湖区,因为瑶民离不开山,所以龙窖山的瑶民文化是瑶民生活的积淀,是瑶民的行踪遗迹的所在。从大量发掘的瑶族文化遗址来看,龙窖山是岳州境内瑶民的发祥地和大本营,是早期瑶民的千家峒。平江与临湘境内的龙窖山同属岳州管辖,此印在平江发掘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瑶民首领在巡视天岳幕阜山一带的瑶民部属时在梅仙境内所遗失;另一种可能是在迁徙过程中所丢失。因为首领必然是在大本营坐镇,不可能离开聚集地而在其他地方盘踞。目前,从龙窖山周边的通城、崇阳、赤壁、临湘四县的考古发掘工作来看,只有临湘境内的龙窖山瑶民遗址最多,同时天岳幕阜山上虽然也发现不少的瑶民遗迹,但没有龙窖山集中和庞大,可见,这个金印是龙窖山瑶民首领所丢失。其他地方如广西、贵州的瑶民首领在平江丢失金印的事情不可能有。这就证实了龙窖山的瑶文化的领导地位。
三、龙窖山瑶文化的历史地位
年10月,湖北省文联和民俗研究会在武汉举办了一期“幕阜山区域文化高级研讨班”学术交流会,天岳幕阜山周边三省的临湘、通城、崇阳、通山、阳新、咸宁、大冶、修水、平江等二十多县市的学者出席了会议,重点研讨了天岳幕阜山区域瑶文化。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鄢维新、漆林生,中南民族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教授向柏松、华中师范大学楚学所所长、教授蔡清泉、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王艳,湖南省民俗会负责人与临湘市考古工作者共聚一堂,先后发言,对龙窖山瑶文化作了重点研讨。10月15日上午,岳阳市文物局研究员郭胜武和临湘市考古员汪松桂两同志就龙窖山瑶文化考古工作进行了重点介绍,以小神庙为中心的发掘工作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成效。专家们认为:自年起进行区域文化普查工作以来,重点注意瑶畲文化,但目前只在天岳幕阜山西端即龙窖山地区发现瑶文化遗存,东端情况不明。同时西端也只发现瑶文化,没有发现畲文化遗存。所以,就天岳幕阜山区域而言,少数民族文化就只有瑶文化,而没有其他少数民族文化。这就是龙窖山的“专利”。目前,临湘市政府对此项工作是非常重视和认真的,采用了“三界联合”(历史、考古、民俗)和“三维论证”、“五维操作”的科学方法,进行发掘。许多专家、学者不懈努力,认真索检文献,比对文物,收集民俗风情,用事实证明了龙窖山瑶文化的源流存在。把许多石屋、石勘、石神台、龙狗图腾展示在众人面前,确立了龙窖山瑶文化的领军地位。综合天岳幕阜山区域其他地方的情况,佐证了这些地方的瑶文化是龙窖山瑶文化的幅射区和从属地位。历史上在天岳幕阜山区域内,曾有过瑶族同胞的辉煌时期!这是不争的事实。
四、天岳幕阜的瑶文化
天岳幕阜山是岳阳境内最大的山脉,龙窖山(药姑山)是天岳幕阜山的余脉,两地相距只有百来里之遥,瑶民是山地民族,在经营龙窖山的同时,一定会涉足天岳幕阜山,所以天岳幕阜山也遗存了不少的瑶文化。
的1月,天岳幕阜山下的南江镇党委政府,为了开发幕阜国际旅游度假区,发掘伏羲文化,邀请了湖北省文联和民俗会聂为斌等十二人实地考察了天岳幕阜山,发现了大量的瑶文化遗存。而后,湖南省伏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周行易教授、秘书长肖敬东,湖南省著名考古学家贺刚教授均上山考察,揭开了天岳幕阜山瑶文化的序幕:
一、“人”字石屋:笔者在考察时,将考察点分为三个
地区,第一号地区是沸沙池区,在沸沙池西边的山坡中,有数十幢块石垒起的石屋,面积不大,每幢只有十几个平方米,其墙都是“人”字型,屋顶裸露,可能屋顶原是杉树皮盖的,年代久远而腐朽。所叠石墙,其技术高超,与汉民的建造方法迥异,不用丝毫砌浆,完全是用片石紧密相嵌而成,密不透风。千百年来,风吹雨打,除屋顶消失外,其胴体保持完整;在二号地区,即天乐堂后山地区,也留存数十幢石屋,其中有一幢面积较其他石屋大几个平方米,墙体也明显较高,推想可能是首领居室。三号地区,在老龙沟一带,其石屋形式相同,排列错落,分散面较广,建造风格与一号、二号相同,这些石屋与龙窖山、通城大坪瑶村山上的石屋如出一辙。有的石屋中已长了合抱之木,有数百年历史,可见年代久远
二、梯土:
梯土是瑶民的山地耕作方式,因为种植的大多是旱土作物,天岳幕阜山上,特别是上述三个地区的石屋前后,有许多梯土,依稀可辨,这反过来又佐证了石屋系瑶民所居。这些分布在山坡上的梯土,没有引水渠道,且面积不大,不象汉民的耕种习俗,与龙窖山上的梯土完全相似。这些梯土的土质,是腐植质土壤,是瑶人赖以生存的条件。
三、白陶:
年7月,湖南省考古学家贺刚教授会同平江文管所的业内人士和湖南省伏羲文化研究会成员一行十多人,对天岳幕阜山下虹桥镇向阳村汤家嘴新石器时代遗址进行了实地考察,在一块水田的田埂边,散落的白陶片随手可拾。有的是鼎足残片,有的是鼎身残片,有的是炊具残片,据贺教授考证,这些残片已有六千年之久。白陶也是瑶民的“专利”,有一种瑶称之为“白陶瑶”,由此可见,这是从龙窖山分出的一支瑶民队伍,早在六千年前就生活在天岳幕阜山周边地区。也反映了龙窖山瑶文化的幅射面之广。
四、粗犷的石雕工艺和狗图腾
在一号地区沸沙池,除了有数十处石屋遗址外,还有一座庙中庙,原是一只小庙,供山下民众求雨用,称为“龙王庙”,后来人们嫌石庙太小,在石庙外又套上一只庙。其风格与原庙不同,明显是汉人所建,形成庙中庙。小庙的顶盖由一块花岗岩雕成,雕工粗糙,其浮雕图案为狗图腾,狗图腾是瑶民的通用图案。因为瑶人长年生活在大山上,是狩猎民族之一,狩猎离不开狗,所以瑶民是很看重狗的,这与高庙文化遗址中的兽面造型有相似之处。笔者认为此庙的石雕是瑶人的作品;二号地区天乐堂的一大一小两个石人,造型怪异,同样雕工粗糙,这是因为受当时生产工具的限制,且年代久远,技术有限;而同在一山的明代建筑青羊宫的石雕,则要精细得多,而且风格不同,这是汉人的作品。
五、天岳幕阜山腰的“瑶田村”
在天岳幕阜山东边的半山腰,自古以来有一村庄叫“瑶田”,这个名字不知叫了多少代,当地村民只知道他们的祖先就是这样叫的。而问及他们是汉族还是瑶族时,他们也非常迷茫,讲不出所以然。但瑶人生产的、生活的、宗教的许多文化却掺和在汉人的习俗中,是汉人采用了瑶文化,还是瑶人接受了汉文化,是谁同化了谁,不得而知。
山民中代代有治病的“郎中”,他们采用的是瑶人的草药疗法。瑶人有极高的医学水平,在治疗妇科、风湿病、红斑狼疮、跌打损伤、毒蛇咬伤等疾病时,都有独特的治疗方法和效果。天岳幕阜山人继承了这种医学传统。用草药治好了不少疑难病症。
瑶人信奉道教和茅山巫术,天岳幕阜山人同样信奉。茅山处士有假夜、造盘、发碗、发五方兵、咒茅人、翻坛、打猖等活动,瑶民风行此道,幕阜山民也代代有处士相承。
瑶人崇敬伏羲女娲,其中过山瑶和拉珈瑶更为重视。在龙窖山通城一边的大坪瑶村,我们看到了瑶民的神轿,内中安放着伏羲女娲的木雕神像,均是人首蛇身,天岳幕阜山下有伏羲广场,有伏羲童谣,,山上有“娘娘庙“,有伏羲祠冲真观。
瑶人喜欢唱山歌,有著名的《拉发歌》、《日出早》、《瑶绣》等歌,而幕阜山人也有《劝郎歌》、《锄草歌》、《绣绫罗》等歌。
瑶人喜爱舞龙,有草龙舞、竹龙舞;天岳幕阜山人有八卦竹龙舞。有黄龙舞。何其相似乃尔!
由此可见,瑶文化,也可以说龙窖山瑶文化,己经渗透和融入在天岳幕阜山区。并将世代相传,永不凋零。
五、将瑶文化转化为旅游资源
我们研究瑶文化,不是为了作秀,而是为了发掘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为了记住乡愁,用瑶文化为我们目前的精准扶贫工作服务。扶贫的方式很多,有捐款扶贫、有教育扶贫、有搬迁扶贫、有健康扶贫,但对于我们缺乏地下资源天岳幕阜山周边的县市而言,旅游扶贫是最好的方式。同时也能增进瑶汉两族同胞的团结。临湘是一个具备了红色文化、绿色文化和古色文化的全域式旅游区域,如果加上瑶文化,就是锦上添花了。一定能打造好“瑶祖故里,梦里瑶乡——中国龙窖山”这张国家级名片!
(作者:杨衍秋,系湖南省伏羲文化研究会会员,岳阳市作协会员、平江县党史地方志研究员)来源:新岳阳
根治白癜风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更正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