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南怀瑾孔子思想的价值千古不灭

发布时间:2017-2-22 3:42:21   点击数:

孔子的思想,几千年以来,始终成为国家民族文化的中心,的确是有它千古不灭的价值的。——《论语别裁》

我们要了解传统文化,首先必须要了解儒家的学术思想。要讲儒家的思想,首先便要研究孔孟的学术。要讲孔子的思想学术,必须先要了解《论语》。——《论语别裁》

至于孔子学说与《论语》本书的价值,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对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始终具有不可毁的不朽价值,后起之秀,如笃学之,慎思之,明辨之,融会有得而见之于行事之间,必可得到自证。——《论语别裁》

学术思想的威权,它虽然不像历史上帝王治权那样有赫赫事功的宝座,但是它却在无形之中领导了古今中外历史的趋向,而非帝王将相之所能为。过去中国的文化界,尊称孔子为“素王”,也便是内涵有这个观念。——《中国文化泛言》

我们现在看孔子,他可以说是哲学家、宗教家,又是教育家。我认为现代观念的什么“家”、什么“家”都可以给他加上。反正孔子,集中国文化之大成。我们中国人自己对他的封号最好——大成至圣先师,我们不要跟外国人走,给他加上了一个“家”字,反而不是大成,而是小成了,所以不要上西方文化的当。——《论语别裁》

孔孟思想并不是那么迂腐复古的!大家一提到了孔孟思想,好象就是复古,所以都是没有读通孔孟思想的书!你翻开《孟子》看看,孔子是“圣之时者也”,他是主张跟着时代走的。孔子在《易经》上说“与时偕行”,要把握时代,也就是跟着时代的脚步走才可以。——《庄子諵譁》

 二十一世纪开始,即将来临的人类社会中,人们几乎丧失了人性,完全是“心被物转”的时代,工商业的科技文明愈发达,精神文明愈形堕落。有如一把秤的两头,要做到比重平衡,非常不易。所以对于孔门心法“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的先贤明见,的确有重新认识、从头反思的必要。——《原本大学微言》

我一生亲自看到好几个白手成家发财成巨富的大老板们,死后的状况,儿女们停尸不葬,闹着打官司、争财产,还背地骂爸骂娘的多着呢!因为我看得太多了,更相信孔、孟之教开的药方,是真对症的。可惜我国我民不肯吃药,所以长在病中,只有莫奈他何之叹了!——《原本大学微言》

今后的中国文化,要学儒家的品性,我们做人做事不能不学儒家的道理。——《我说参同契》

“儒”是人类社会所需要的人,所以在“人”字旁边加一个需要的“需”字,便成了儒。我们再看“佛”——“弗人”,不是人,是超人。“仙”——“山人”,有如高山流水。“需人”则是人类需要他,社会当中不可缺少的人,这就是“儒者”。——《论语别裁》

 为了深感世变的可怕,再不重整孔家店,大家精神上遭遇的危难,恐怕还会有更大的悲哀!所以我才讲述二十年前的一得之见,贡献于诸位后起之秀。希望大家能秉宋代大儒张横渠先生的目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今后我们的文化和历史,担承起更重大的责任。

——《论语别裁》

--------------------------------------------------------------------------

孩子读书要先从“四书”开始。现在都晓得古代人教《三字经》、《千字文》、《千家诗》、《百家姓》等等,其实不一定,像《千字文》等等还是很普通的,是乡下那些孩子为先学会认字来读的。真正准备读书的,还不一定从《三字经》、《千字文》开始。而是从《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宋朝所编的“四书”入手。

这里头有个道理,《三字经》、《千字文》这些,一方面教你认字,一方面是好玩,三个字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好玩,又容易念。但是这样在家塾教书,一个孩子一天读得了四句,不过只会念念,要会写都很困难。大部分孩子,读完《三字经》、《百家姓》,长大一点,却什么都忘了,一个字写不出来,都是白读的。

真正要读书的孩子,老师和父母就会选择先读《大学》、《中庸》和《孟子》,《论语》还是其次的。为什么呢?像你们现在测验下来,幼儿园的学生背《大学》很快,几个星期就会了,叫幼儿园学生背《三字经》再背《大学》就很困难,这是你们收集的资料告诉我的。到了小学五六年级背《三字经》、《千字文》快,但是背《大学》就困难,这有道理,为什么如此呢?因为《大学》、《中庸》、《孟子》,《论语》的文章,代表了中国上古齐鲁的文化,北方的文化。齐鲁大地是中国文化真正的重镇。东汉以后齐鲁文化属儒家的文化,文字非常美,文章有气势,而每个字都不浪费,且态度很文雅,背了以后,慢慢会启发人的思想,这就是齐鲁文化的特点。

至于说到《楚辞》,这本书就是屈原所作。我们现在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投江自杀,尸体还没有找到,老百姓怕他的尸体被鱼吃掉,所以赶快包一些糯米的粽子丢到江里去喂鱼,这才发明了粽子。当时国家乱,政治不好,屈原忧国忧民,所以创作这部有名的《楚辞》。《楚辞》里的《离骚》是文章篇名,他写完了以后,愈想愈难过,觉得楚王不听他的话,一定会失败,因此受不了,投江自杀。

像《楚辞》、《老子》、《庄子》这些文章固然很美,不是齐鲁文化。这是南方文化,可以说是楚国的文化,非常优美。所以后来的诗词以《楚辞》这些为标准来的,不像《大学》、《中庸》、《孟子》这些这么深厚,非常有韵味。因此中国孩子们开始准备走向读书这条路,争取做一个贡献于国家的人,多半是先读《大学》、《中庸》、《孟子》。这些文章一背下来以后,开始老师们也不大讲解,所以我当时有一点懂了,问老师这是什么意思,老师说:“不要多问,去背,将来长大了会知道。”我对这个答复,非常反感,心里想,大概这老师自己也不懂。后来我长大了,晓得这老师传统办法的教育是对的。如果他当时讲了以后,你不过认识几个字,只懂了一点点意思。因每一句话的内涵太多了,等你长大,人生的经验多了,背出来以后,就能启发很多思想,很多道理。

所以说先开始读《大学》、《中庸》,有这样的好处。等到你长大背起来以后,譬如说《大学》你背过了“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你将来做生意也好,处事也好,考虑事情:哎呀!《大学》讲过的“物有本末”,一个东西有头有尾,任何一件事有头有尾;“事有终始”一件事有良好的开始,才有良好的结果,事先不计划周详,莫名其妙的开始,一定是莫名其妙的结果。“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你背起来,长大一想就知道,处理事情就不要人教了。

又“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对一件事情考虑要专一,晓得这一件事成功到什么程度,开始应从那一点入手,这都是“知止而后有定”;拿定主意以后,心境就非常宁定,很冷静的处理,“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心安理得处理事情,事半而功倍,花不了多大的气力就做成功了。如果乱做,不晓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一般人拿到机会就乱来,最后都失败。

这是比方背了《大学》长大对做人处事有用处就在这里。在小时候背得有味道,“大学之道……定而后能静”,一气就下来,又好背。

《三字经》固然是三个字一句,也是一种韵文,但不像《大学》、《孟子》这种韵文是优美的。所以我们小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你们将来要写好文章,不管白话文或古文,一定要把两部书读好:一部是《孟子》,另一部是《庄子》,这两部书读好,你的文章出手一定不凡。还没讲到《大学》、《中庸》、《孟子》,其实这三部书都是齐鲁文化,一种文体的,非常优美。我们当年听了也注意,多背几篇《孟子》、《庄子》,也体会不进去,等到自己长大要用时,果然如老师所说,印象非常深刻,的确是这样。

所以现代人读几句书,认几个中国字,根据口语就会写文章,完全是白话语体的。像报纸的文章,最多是三分钟寿命,看完就完了,刊物文章是五分钟寿命,不管讲经济、政治讲得多好,一看完就丢了,不足以流传。古代的这些文章你背好、学好,将来白话文也一定写得好,因为那些古文其实都是白话。









































北京哪些医院白癜风好
北京哪个医院看白癜风好些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guart.com/dwss/573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