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近距离马志飞每块石头都在讲述地球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7-2-12 5:22:26   点击数:

本文大概

读完共需

9

分钟

石头记

如果有人问你“看过《石头记》吗?”你也许会不假思索地回答:“看过啊,不就是《红楼梦》吗?”

错。

此《石头记》非彼《石头记》。写这本《石头记》的不是文学家曹雪芹,而是北京地质研究所工程师马志飞。他写的也不是大观园里的“林妹妹”,而是货真价实的岩石矿物。

当谈到岩石矿物时,人们脑海里会浮现一个个化学方程式,他却把它们写成一篇篇生动的故事;当谈到宝石时,人们往往觉得这是来自西方的“异域文化”,他却证明中国的宝石文化同样源远流长……他在书的内页写道:“每一种矿物,都是地球鬼斧神工的作品;每一块石头,都有一个亿万年的故事。”

《石头记》全书共计18万字,讲述了45种矿石背后的科学知识和故事,既包括钻石、红宝石、祖母绿等璀璨夺目的宝石,也包括黄铜矿、锡石、黑钨矿等金属矿石,还有辰砂、滑石、芒硝等药用矿物,并从初期拍摄的多张矿石照片里挑选了多张作为插图,展现了宝石与矿石世界之美。▽紫水晶,产于巴西。摄于石家庄经济学院地球科学博物馆。

《石头记》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在今年10月份出版,该书的责任编辑王立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西方的博物教育中,地质学始终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于科普类的书,我国过去引进翻译的居多,但现在已经有一些新锐科普作家在改变现状,马志飞就是一个典型。科普2.0时代,我们需要更多优秀的作家,不但具有科幻作者的想象力,还要具有凡尔纳那样的文学水准。”

和氏璧究竟是什么?

“每一块普通的石头都值得尊重,岩石中的各种宝石、矿物更是如此。值不值钱其实是第二位的,美丽、独特才是最吸引博物学家的。”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刘华杰如是说。

在马志飞的这本《石头记》里,写了四种类型的“石头”:宝石矿物、金属矿物、药用矿物还有传奇矿物。前三种分类简单易懂,关于第四种“传奇矿物”的分类,马志飞跟记者解释道:“这几个石头都是不太好归类,比如《萤石:‘夜明珠’?》 这篇,秦始皇时期就有夜明珠,慈禧太后墓里也发现了夜明珠,夜明珠是什么? 科学家说能产生光的,可能是金刚石,也可能是萤石,这就很具有传奇色彩。这些都是跟传奇故事相关的,所以就把它们归到传奇矿物这一类。”▽绿色萤石,产于我国湖南。摄于中国地质博物馆。

在马志飞看来,这本书就像是为这些宝石和矿物“立小传”。在这些传记里,马志飞不仅想为读者解释每种宝石、矿物的性质,更想挖掘它们背后的人文故事。

记者好奇问,怎么用石头来讲故事? 马志飞回答:“首先我不点明这是什么石头,等我把这个故事讲完的时候,我提出问题,知道是什么矿物吗?用的是什么原理吗? 再引入文献资料作总结。只有先用故事唤起读者的好奇心,读者才愿意读下面的文章。等读者读到兴趣又快没了的时候,又再接入另一段故事。这样大家的兴趣就一波一波的,直至把你的文章读完。”

在“月光石”这篇中,马志飞写到了和氏璧的发现者卞和,从他年仅20岁时发现和氏璧,到他70岁时终被认可,中间经历三代帝王,并让他承受砍去双脚的重刑,却仍未动摇他对和氏璧的执着信念。在历史上对和氏璧外观描述稀少的情况下,马志飞查阅到唐代道士杜光庭在《录异记》中对和氏璧光学特征的描述:“岁星之精,坠于荆山,化而为玉,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

马志飞进一步提出了猜想:月光石是和氏璧吗? 并分析了学术界的两种观点,一是地质学家郝用威年的科研报告《和氏璧探源》,他断言:和氏璧为月光石,产于神农架南漳西部沮水之源的板仓坪、阴峪河一带,那里是当年卞和抱璞之处;二是学界对郝用威的质疑观点:和氏璧的发现经过表明,它原来包在普通石头中,即所谓的“璞”,也就是从外表上看不出来它是块美丽的璧玉,只是经过剖析之后才为人们认识,这与月光石的特点不太符合。▽月光石,产于缅甸。摄于中国地质博物馆。

“我们中学时代学的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里提到了和氏璧,还有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芈月传》也说到了和氏璧。虽然和氏璧早已经丢失找不到了,但网上仍有很多人在探讨和氏璧到底是由什么矿物组成的,有的人说是孔雀石,有的人说是拉长石,各有说法。我书里写的是有可能是月光石,这有我自己的理解,但不一定完全正确,百家争鸣嘛。月光石,很现代的名称,跟古典的故事结合起来,就比较有意思。”

马志飞称雄黄和雌黄为“鸳鸯矿物”。《白蛇传》中,五月初五端午节时,许仙听信法海,让白素贞误饮雄黄酒,结果让她现出了白蛇原形,把许仙吓得昏死过去。对于雄黄是否能够驱蛇,有专家做实验证明雄黄并不能驱蛇。关于这个实验结论,马志飞向记者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古人或许夸大了雄黄的药效,但不至于一点效果都没有,之所以科学实验得出的结论未能印证古人观点,可能是由于实验所用的蛇的种类有限,大千世界之中蛇的种类成千上万种,只是,并非所有的蛇类都怕雄黄。”▽橘红色雄黄与黄色雌黄共生。摄于年11月28日中国国际珠宝展(北京)。

写到雌黄,马志飞还提及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在沈括的书中,雌黄是古人的“修改液”:“馆阁新书净本有误书处,以雌黄涂之。”▽《梦溪笔谈》。

沈括的《梦溪笔谈》对于马志飞从事科普写作影响很大:“作为北宋时期的科学笔记,《梦溪笔谈》总结了很多自然科学知识。书里写了曾经发生过一个自然灾害,用现在的术语来说就是崩坍灾害,当时有个大石头被冲到了马路中间,按照我们现在的治理方法就是炸掉,但沈括在书里记载的办法是在石头下面挖坑,让石头自己掉下去,再把它埋起来。看到书里面有趣的解决办法,我就觉得我应该用另一种思维方式来解决地质问题或者阐述地质知识。”

关于祖母绿,马志飞说,仅从字面上看,很多人都会觉得祖母绿应该是祖母戴的宝石。其实不然,祖母绿和祖母之间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必然关系,只因为它的名称源于古波斯语Zumurud,被音译成汉语之后就成了“助木刺”“子母绿”,后来又变成了“祖母绿”。通过引用明代小说家罗懋登的 《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 中记载的木骨都束国、竹步国和卜刺哇国 (都位于现在的索马里一带) 对清朝的进贡品“祖母绿两对”,证明祖母绿在当时的非洲是珍贵宝石,作为贡品送到中国来更是无价之宝。

▽频繁的地质构造运动,使得铍、铝、硅、氧四种元素相互混合并重新结晶形成了祖母绿。左图为祖母绿矿石,右图为祖母绿成品。

怎么让小侄女也喜欢科普?

马志飞的科普写作始于科学网的博客。年7月,马志飞研究生毕业进入北京地质研究所工作。从毕业前两个月开始,他在科学网写一些地质相关的科普文章。第一篇博文是年5月21日写的《地面塌陷,是天灾还是人祸》:天灾,我们正在逐渐提高警觉,想方设法与之斗争!人祸,我们岂能熟视无睹? 面对着被日益破坏的大自然,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挺身而出。

谈到自己写科普文章的初衷,马志飞说:“我在野外做地质灾害项目研究时,看到地面塌陷特别触目惊心。当时我就想我应该把这些现象写成科普文章让更多人知道,而不单单是写一篇学术论文,因为地质领域这个圈子太窄了,学术论文只有本领域的人才会







































有效的白癜风偏方
北京白癜风的治疗土方是什么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guart.com/dwss/562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