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 端午食俗 >> 思考者丨吃
之前在上海的当代艺术博物馆里见到这样一座雕塑:一个用大米塑成的女性下体,小腹浑圆,大腿结实,饱满的米脂似是染了麯红,让整个雕塑呈现出炽热的肉色。这座雕塑的名称叫做:“食色”。顾名思义:食色,性也。
这是我目前为止见过的对“吃”和“性”作的最直观,最有感染力的解读(不可否认的是这里有比较明显的男权主义色彩在里面,无论作者承认与否)。
吃,这个话题古老而经久不衰。倘若人类不用吃饭也能生存,套用空知英秋的话来说,这个世界恐怕只剩下飞行员跟棒球手了吧。我听说印度有得道高僧可以不吃不喝好几年,有的甚至长达几十年,中国的肉身菩萨(不知为什么,安徽籍的居多)生前也是很久时间断绝吃喝,似是有净化身心的用意。
然而我等凡人既非高僧,也非菩萨,饮食男女这类庸俗之事终究避免不了,其实我们也不必因此就感觉低人一等,哪怕只是繁衍生息的材料,能够生出拿破仑、马克思以及那些得道高僧,不也是我们的骄傲吗?
我们自豪地吃!
谈到吃,就要谈到饮食。饮食真的是人类一项很重要的文化。前些天住院,由于是胃的毛病,不能吃喝,滴水未进十三天,全靠葡萄糖盐水过活。那段日子是很惨的,我也终于能理解食道癌患者的苦衷:这种虽然活着却寡淡无味的生活很容易让人对生存的意义感到怀疑。
这就是饮食文化的意义所在:用五味调出生活的滋味。感冒了,躺床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红糖姜水送到跟前,这叫生活;日子拮据,一碟腌豇豆就着两瓣蒜呼呼扒下去两碗饭,这叫生活;一家人聚一起,萝卜青菜一锅煮,这也叫生活。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年三十吃饺子,我们的生活跟吃息息相关。
住院期间,我不能进食,就捧起汪曾棋先生的《食事》,聊过眼瘾。跟着汪先生这位老饕,我也像吃到了云南的汽锅鸡,越南的牛肉粉,佧佤族的涮涮辣,臭坛子里的苋菜咕,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现代人越来越不懂吃了,其实也就是越来越不懂生活了。
不说别的,八大菜系如今川湘菜横行,究其原因,只在于辣能刺激人的神经,现代人只追求刺激,不追求品尝,像老北京人捧着吃千层饼怕掉酥皮的精神,现如今恐怕是难找了。在此奉劝各位,生活大起大落虽然刺激,但请善待你的胃。
济南治疗白癜风的医院治疗白癜风中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