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 端午食俗 >> 东海上的异域端午风情
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有些传统总是深深地植根于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国家,这些传统往往体现在除夕的年夜饭、中秋的月饼和赏月;而在炎炎盛夏的端午,自然还少不了端午的粽子、艾草和龙舟竞渡。多年前,韩国人将“江陵端午祭”申遗,引起了一场“端午节属于中国还是韩国”的舆论风波,然而不管如何,我们大可不必纠结于节日的“排他性权属”,因为文化既是民族的,往往也是世界的。在中国还是老大帝国的年代,在中华文化圈辐射范围内的国家,在文化交往过程中,自然也被打上了中华的印记。朝鲜半岛国家自然如此,今天我们要讲的琉球也是如此。
琉球是位于中日两国之间东海上的一连串小岛,铸造于15世纪的万国津梁钟铭文将琉球群岛形容为:“以大明为辅车,以日域为唇齿,在此二中间涌出之蓬莱岛也”。琉球的主体部分为今日本冲绳县(少部分位于鹿儿岛县),对旅游稍微了解的朋友大概会知道,冲绳的海景世界闻名,除了是结婚、蜜月和度假胜地之外,这里还曾作为著名艺人张国荣主演的电影《恋战冲绳》的主要取景地。而事实上,除了因美景广为人所知以外,冲绳也曾经长期和中国有着极深的渊源。
美丽的海景是冲绳的名片
洪武五年(年),此时的冲绳还是一个叫琉球的独立国家。当时明太祖朱元璋派行人杨时出使日本,在归途中顺道招抚琉球,从此开启了这个小国长达年通贡于中华的历史。琉球国自己则是如此描述这一段关系:
“大琉球,东南海岛之国,自昔不通中华胜国。初尝诏谕不至。洪惟我太祖高皇帝应天启运,混一区宇,薄海内外罔不臣服。于时率先入贡,显被优宠,别于他邦。永乐初始受册王爵,百余年来脩贡弥慎。”(荒神堂《大琉球国王颂德碑》)
现代人复原的琉球国王接受中国册封场景
与政治上附庸相伴的则是文化上的输入,为了向琉球传播中国文化,明太祖命令闽南三十六姓家族大规模迁徙至冲绳,向当地人传播先进的中国文化和技术。当时的琉球国王察度欣然接受了这批移民,专门为他们提供了时代居住的图地,这片土地被称为“久米”,取的就是“世禄”(世袭爵位)之意,由此可见琉球王国对中国移民的优厚待遇。由于居住的时代为中国移民(唐人),久米又被称为“唐营”,并因华人官位显赫者辈出,故又被称为“唐荣”。
位于久米村的中式园林福州园
对移民的重视反映出琉球国对吸收中华文化的渴望。华人将儒家文化、航海和造船技术带入琉球的同时,也将民间习俗带入琉球。端午节也不例外,18世纪中期琉球唐荣出身的琉球国官员郑秉哲在《琉球国旧记》中提到当时的琉球是如此过端午的:
“此日,王出南殿……大台所官,献粽(俗称萁饼),并御佳例盆,且圆觉寺僧,亦献菖蒲叶也。世俗家家作粽饴粕,并菖蒲叶,荐之于先祖而吃焉。”
由此可见当时中华文化在琉球影响之深,过中国传来节日的并不仅限于中国移民,上至国王,下至平民百姓,不但要吃粽,还要挂菖蒲,和中国并无区别。这些年网上有各种甜咸党之争,豆腐花南甜北咸,粽子则恰好相反,受制于资料匮乏小编不知道当时琉球人吃的粽子里到底有什么,只是从“饴”,大约还是更接近于北方的甜粽吧。对此,土生土长于南方,吃惯咸粽的小编表示……
琉球的粽子说不定是这种味道的
然而在端午节的琉球,最重要的活动还是龙舟竞渡,又称爬龙船。每年农历五月四日,在那霸的海面上,都会有龙舟比赛,通过竞赛方式来祈求一年的平安。作为一个土地资源匮乏,极度依赖渔业和海上贸易的岛国,琉球人除了祈祷风调雨顺以外,还希望变幻莫测的大海能够平静。现存于冲绳县立图书馆的古画反映了当时的比赛情况,参加竞赛的主要有三支队伍,表船头白旗代表王城所在的那霸、黄旗代表华人后裔的唐荣和黑旗代表当地士族所住的泊,这三个地方在琉球王国时期都是贵族的主要聚居地和来源地,这样的比赛大概已经远远超出了竞赛的范畴,成为家族和政治势力之间斗争的延续了吧。
日本吞并琉球以后,推行与“内地”同化政策,琉球传统受中华文化影响的部分出现衰落,爬龙船的习俗甚至在年以后一度消失。然而如今已经被恢复,还成为冲绳县吸引游客的重要活动呢。
欢迎大家转载,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于“广州仲裁委员会”(gzac_gziac)白癜风医生北京白癜风哪家医院看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guart.com/dwss/2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