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 端午食俗 >> 端午节的来历风俗及诗句
端午节的来历风俗及诗句
号外!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五也称端五,端阳。另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风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2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因而不但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风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有迷信色采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限,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记念屈原说;记念伍子胥说;记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五考》和《端五的历史教育》罗列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五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记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记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端午节由来与传说: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年龄战国时期,至今已有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4种:
源于记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提倡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放逐到沅、湘流域。他在放逐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9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采,影响深远(因此,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犯,痛澈心脾,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5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以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1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思异常,纷纭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品,“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纭仿效。一名老医师则拿来1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避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一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记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记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记念春秋时期(公元前--前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改邪归正,奔向吴国,助吴伐楚,5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完全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5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记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记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记念东汉(公元23--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10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5往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歌颂。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记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修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点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风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品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期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建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融会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份则演化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端午节的风俗: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情势:
赛龙舟:
賽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风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逐解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影。以后每一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记念之。借划龙舟遣散江中之鱼,以避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记念屈原以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记念当地出身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形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2十五至2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成功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记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很多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一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点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2十九年(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一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比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另外,划龙舟也前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一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部人员3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行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端五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候,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搀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朝,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代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候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朝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1直到今天,每一年5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加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潢。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4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五花八门,玲珑可爱。
端五的鸭蛋
高邮的端五较为特殊,有系百索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12红”等风俗,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就是挑好看的鸭蛋装在彩线结成的络子中,挂在胸前。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五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芳香,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应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风俗。
端午节诗歌诗句:
端五
(唐)文秀
节分端五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五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风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竞渡歌(节录)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3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节令门.端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七律.端五
老舍
端五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相干谚语
未食五月粽,被褥不甘松。
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
未食五月粽,破裘毋甘放。
未食五月粽,寒衣勿入栊。
未食五月粽,寒衣未入栊。
食过五月粽,寒衣收入杠,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
未食五月粽,寒衣不入栊,食过五月粽,不够百日又翻风。
清明插柳,端五插艾。(北方)
癞蛤蟆躲不过五月5。(北京)
虾蟆蝌蚪躲端五。(北方)
端五不戴艾,死去变妖怪。(西北)
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山东)
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山西)
有钱难买五月五日旱(山西)
未吃端五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五粽,还要冻三冻。(宝山)
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江浙)
端五请菩萨,端六发乌贼。(江浙)
良辰当5日,偕老祝千年。(江苏)
长江证券财富管理:长江证券高端客户交换互动平台!本栏目由长江证券零售客户总部·财富管理中心·资讯产品团队提供!
免责声明:本栏目信息均来源于公然资料,本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也不保证所包括的信息和建议不会产生任何变更。栏目中的信息或意见其实不构成所述证券的买卖出价或征价,投资者据此做出的任何投资决策与本公司和作者无关。
本公司及作者在本身所知情的范围内,与本报告中所评价或推荐的证券没有利害关系。本公司及其所属关联机构可能会持有报告中提到的公司所发行的证券头寸并进行交易,也可能为这些公司提供或争取提供投资银行、财务顾问或金融产品等相干服务。
中科白癜风白癜风怎么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