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除了赛龙舟吃粽子,古人在端午节还这样玩

发布时间:2020-10-9 8:25:29   点击数:

今天是太空与您相伴的

今日端午节。“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即“初五”。《说文解字》:“端,物初生之题也”,即说端为初的意思,因此五月初五被称为“端五节”。端午节的习俗,传到今日,最广为人知的只剩下了赛龙舟和吃粽子。而曾几何时,这个节日的热闹程度,是今天的人们难以想象的。据《梦粱录》、《武林旧事》记载,宋代的端午从每年的五月初一开始,到月末才正式结束,其间“葵榴斗艳,栀艾争香,角黍包金,菖蒲切玉”。家家户户必做这样几件事:一是准备吃的,粽子必不可少,其他诸如五色水团、玫瑰饼、五毒饼、过水蒜面、糖霜韵果,辅以樱桃、桑葚、荸荠、桃、杏等并菖蒲酒、雄黄酒。二是“虎符系臂,蒲艾簪门”。我还记得小时候的端午节,母亲带着我在门上插艾草的情景,但如今在北京,艾草也是越来越难买到了。三是“烧午香”,这是要烧一个整月的。四是家家买桃、柳、葵、榴、蒲叶、伏道,又并市茭、粽、五色水团、时果、五色瘟纸,当门供养。五是“躲午”,女孩儿正午不得出门,已嫁妇人归省娘家。六是购买或自制平安小药,如蟾酥锭、至宝锭等。七是在小孩子的身上并床头床尾挂上各种装满草药的香包、香袋,以避秽驱虫。八是打扮小女孩儿,极尽妍态,俗呼为“女儿节”。今日,跟着小太一起学习古人的端午节服饰有什么讲究:虎驱五毒民间以蛇、蝎、蜈蚣、蜘蛛、蛤蟆为“五毒”。俗传,“五毒”都从端午日午时起开始滋生,民谣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端午节驱五毒用意是提醒人们要防害防病。我国古代视虎为神兽,俗以为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风俗通》云:“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噬食鬼魅,……亦辟恶”。“五毒驱虎”的纹样即是人们借助虎威、虎毒来压邪、镇毒,实现“以毒攻毒”目的的美好愿望。

五毒补

在明代,五毒也用做补子纹样,如明代刘若愚《酌中志》卷二十·饮食好尚纪略·端午,五月“初一至十三日止,日宫眷内臣穿五毒艾虎补子蟒衣。门两旁安菖蒲、艾盆。门上悬挂吊屏,上画天师或仙子、仙女执剑降毒故事,如年节之门神焉,悬一月方撤也。”其式样如北京定陵出土明代艾虎五毒纹方补,胸补绣二虎相对,并绣有花卉、蛇、蜈蚣等;背补中间绣一卧虎,虎周围绣艾叶花卉和五毒纹,蛇、蝎、蜥蜴、蟾蜍、蜈蚣或爬或跳,姿态各异,形象逼真。

长命缕

亦称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别称“百索”、“辟兵绍”、“五彩缕”等,名称不一,形制、功用大体相同。其俗在端午节以五色丝结而成索,“五色”为青、白、黑、黄、红,对应东、西、南、北、中五方位。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此俗始于汉代。东汉应劭《风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丝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长命缕,一名辟兵绍”。以后相沿成习,直至近、现代。

端午香囊

佩香囊是端午传统习俗之一。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端午佩戴,除作点缀,更有驱虫、避瘟、防病之意。

鸭蛋络子

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汪曾祺《端午的鸭蛋》

团扇

古人用扇颇有讲究:“初夏用折扇,中夏用团扇,盛暑用羽扇,稍凉复用团扇至折扇而捐矣。”五月初五的端午节,也是正式开始使用团扇的时候。而这一习俗,在许多明清小说中都有体现。宝玉道:“很是。我已经知道了,不必等我罢了。”袭人又道:“昨儿贵妃打发夏太监出来,送了一百二十两银子,叫在清虚观,初一到初三打三天’平安醮’,唱戏献供,叫珍大爷领著众位爷们跪香拜佛呢。还有端午儿的节礼也赏了。”说著,命小丫头来,将昨日的所赐之物取出来,却是上等宫扇两柄,红麝香珠二串,凤尾罗二端,芙蓉簟一领。——曹雪芹《红楼梦》

蜘蛛簪

以五毒形象做发簪,亦是古时女子的端午风尚。《清嘉录》引《唐宋遗纪》云:“江谁南北,五日钗头彩胜之制,备极奇巧。凡以缯销翦制艾叶,或攒绣仙、佛、合、乌、虫、鱼、百兽之形,八宝群花之类。绉纱蜘蛛,绮榖凤麟,茧虎绒陀,排草蜥蜴,又螳蜘蝉蝎,又葫芦瓜果,色色逼真。加以幡幢宝盖,绣球繁缨,钟铃百状,或贯以串,名曰豆娘,不可胜纪。”

下面请欣赏美丽的作者小姐姐

在线展示古人端午节精美服饰

↓↓↓

来源

我们的太空(ID:ourspace)

作者

靳舒馨

编辑

王艳梅

邮箱

ourspace

.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guart.com/dwhd/3128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