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浅析庚子年五运六气与疾病流行

发布时间:2020-9-29 19:50:34   点击数:
北京中科白殿疯医院在哪 http://pf.39.net/bdfyy/zjdy/

一、五运六气基本知识

什么是五运?五运是古人根据天干分组化合分析年度五行属性的一种学说。

古人认为,物质是由金、木、水、火、土组成的。每个年度的环境气候都要受到以上五行影响,且年年各有所主。有的年度可能行金运,有的行水运等等,以此形成了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五运”规律。每年的大运,也称为岁运、大运或中运。年度大运是固定不变的,它决定了每年主要运气的属性和程度。岁运的推测方法。为把握每个年运属性,古人把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分成五组,并规定各组的年运的各自五行属性,判断出太过和不及,或称为太过或太少。具体分法如下:甲己化土,乙庚化金,丙辛化水,丁壬化木,戊癸化火。其中阳干即甲、丙、戊、庚、壬表示太过;阴干即乙、丁、己、辛、癸表示不及。譬如,辛卯年属于水运年,但是水运不及。甲子年属于土运年,为土过之年。这种五行不及和过的区分,是判断年度主、客运相互制约程度的参考依据。由于年度主运是固定不变的,时间太长,不便于准确判断年内各阶段气候疾病变化,古人又提出了客运的概念。所谓客运,是在大运推出后,以年运为母运,并作为客运的第一运,及初运,然后再按照五行相生的顺序,分别得出二运、三运、四运和终运。譬如,年为乙庚化金之年,为金运太过之年。则年内客运,初运为金,然后再排出2、3、4、5运,即水、木、火、土。加上初运,年内客运即为:金、水、木、火、土。一年天,分成五等份,每份配一个客运。然后根据当年岁运的太过与不及决定主运的太过与不及,如果火运太过,就把上表中的火运定为太过,然后按照太少相生的规律确定另四运,如:少木、太火、少土、太金、少水。又例如岁运为金运不及,就定金为少金,少金生太水,什么生少金呢?是太土,什么生太土呢?是少火,自然再上面的就是太木了。什么是六气?中医所称六气,通常是指风、热、火、湿、燥、寒六种致病因素。为了掌握每年疾病流行规律,古人把这六种致病因素与年内气候变化相结合,提出了年内的六气概念。六气,又分主气和客气。主气是指主时之气,用来说明一年中24节气气候的正常规律,每年固定不变,排列顺序为: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六气,实际上是指,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六经所对应的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变化。客气,是指时令气候异常变化。每年不同,如客之往来无常。客气的排布,是根据地支的分组排列,以及司天、在泉所决定。排列方法:

以上排列,其中:

1与4为一对,2与5为一对,3与6为一对。何为一对呢?就是当一个地支决定了司天的时候,和他一对的就是在泉。客气的推算有两条原则:(1)客气的排列是以三阴三阳的次第为序,首尾相接如环无端即:一阴(厥阴)、二阴(少阴)、三阴(太阴)、一阳(少阳)、二阳(阳明)、三阳(太阳)。阴后接阳,阳后接阴,所以说如环无端。(2)每年的第三个客气或者说第三步客气,始终都与司天相同。每年的第六个客气或者说终之客气,始终都与在泉相同。司天和在泉的地位和作用,司天为主管上半年的气,在泉为主管下半年的气。了解此概念是为了便于分析年内各阶段主客气相互制约关系。客气就是把当年的司天之气放在上表“三之气”的位置,把在泉之气放在上表“六之气”的位置,然后按照上面六气名称的先后关系,把司天和在泉前前后后的气分别放在初、二、四、五的位置。这四个位置的气统称四间气。如,司天前的气,要放在初气的位置,后面的气放在二的位置;在泉前的气放在四的位置,后面的气放在五的位置。依此类推,即可得出每年各阶段的客气。

二、五运六气与疾病

利用五运六气学说预测天气变化和人类疾病流行趋势在我国具有非常悠久历史。据《黄帝内经》记载,古人早就有了利用干支纪年方法,且创立了“五运六气”学说。他们认为,由于每年干支不同的排列组合,就会产生不同年运与司天之气的组合,出现不同的气候特点,引发不同的病症流行。此种观点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它是古人运用朴素唯物辩证法。客观看待事物,研究人与自然关系,探讨疾病流行,与大自然进行积极斗争,促进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具体成果,是中医学说中的宝贵精华。众所周知,中医学认为,一年四季气候变化存在着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规律,这些规律始终影响着人体脏腑、经络、气血和阴阳平衡变化,影响着人体各组织器官的生命活动。人类只有顺乎自然,适应自然,依据自然客观规律及时调节自己的心态,因情而异改生存条件,才能保证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做出一番事业。五运六气对人体疾病影响是客观的,但是也存在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主要是表现于不同的区域、不同的个体素质、生存条件,疾病发生的程度也会有所不同。一般而言,每年气候变化基本上是遵循着春风、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的客观规律。依据这个规律,据疾病流行学统计,通常春季多发肝胆疾病,夏季多发心脑疾病,长夏多发脾胃病,秋季易发肺喘疾病,冬季多发肾病和腰腿痛疾病。这种发病规律,我们可先用五运来看。根据前面所述,年内五运中,木为初运,相当于每年的春季。由于木在天为风,在脏为肝,故每年春季气候变化以风气变化较大,在人体以肝气变化为著,肝病较多为其特点。火为二运,相当于每年的夏季,由于火在天为热,在脏为心,故每年夏季在气候变化以火热变化较大,在人体以心气变化为著,心病较多为其特点。土为三运,相当于每年夏秋之季,由于土在天为湿,在脏为脾,故每年夏秋之间,在气候变化上雨水较多,湿气较重,在人体以脾气变化为著;脾病较多为其特点。金为四运,相当于每年的秋季,由于金在天为燥,在脏为肺,故每年秋季气候变化以燥气变化较大,在人体以肺气变化为著,肺病较多为其特点。水为五运,相当于每年的冬季,由于水在天为寒,在脏为肾,故每年冬季气候比较寒冷,在人体肾气变化为著,肾病、关节疾病较多为其特点。再从六气来说,六气总的初之气为厥阴风木,相当于每年初春,气候变化多风,疾病流行以肝病居多。就中医经络学说来看,则对应于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两经,从疾病流行学看,心包经疾病多是表现胸胁胀满、心跳不宁、心烦呕吐、神志不清、肘臂抽搐等症状;肝经疾病多表现为心烦意乱、呕吐拒食、肝气横逆、肝风内动、癫痫、肝阳上亢、肝炎、头目眩晕,筋骨疼痛、腰腿痛、妇女小腹痛、水泻遗尿和小便不通等症。二之气为少阴君火,相当于每年的暮春初夏,气候逐渐转热,疾病流行以肝心病居多。就中医经络学说而言,相对于手少阴心经和足少阴肾经。若发生疾病,手少阴类疾病通常表现为口渴欲饮、口干舌燥、心口疼痛、肋协或臂内侧疼痛等表现,肾经疾病通常表现为腰痛、咳嗽、吐血、气喘、失眠等症。三之气为少阳相火,相当于每年的夏季,气候炎热,疾病流行以心病、暑病居多。就经络学说,相对于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阳胆经;少阳三焦经疾病并通常表现为头痛、眼痛、耳聋、喉痛、肩臂外侧疼痛等症。四之气为太阴湿土,相当于每年的暮夏初秋,气候变化以湿气为重,疾病流行以脾病居多。就经络学说,相对于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手太阴病多表现为气喘、咳嗽、胸部胀满、肩臂内侧疼痛等症。太阴脾脏疾病多表现于腹胀、胃痛、呕吐、泄泻、股膝内侧发凉等症。五之气为阳明燥金,相当于每年秋冬之间,气候变化以燥气较重,疾病发生以肺病居多。就经络学说言,对应于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此阳明经发病症状多是呼吸道疾病、腹痛、牙痛、口眼歪斜、高热、胃痛等。究其原因在于肺对应于大肠,脾对应于胃经。

终之气为太阳寒水,相当于每年严冬,气候严寒,疾病发生以关节病和感冒居多。就经络学说而言,对应于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肠经,这令条经络疾病多表现有耳聋、眼睛发黄、颈部肿、颈及臂外侧疼痛、头痛肩臂疼痛、腰腿痛、抽筋疟疾等症状。

总之,我们可以根据运气中五运六气的变化规律来推测疾病发生的大致情况。

三、庚子之年(年)的运气分析与气候疾病变化预测

运用以上知识,我们可以把年庚子年的五运六气排出一个表格,并以其为据,就年五运变化与疾病流行得出以下结论:1、全年岁金太过,风乃不及。气候变化异常,先是春温,中间大热大燥、湿气十足、后期湿冷,是个益肾伤肝、疾病多发之年。2、从具体阶段来看,初气间主运木,客运金,为用克体之象,不吉;二气主运火客为水,仍是用克体,不吉;三气,主运土,客运木,为木克土。不吉;四气主运金,客运火,为火戾金,不吉;终气,主气水,客气土,为土克水。仍是不吉。综合以上,年的气候环境变化很是不利,由此引起的疾病流行自然也会比其他年份复杂严重。这种判断,是比较符合以往年份的。譬如,清朝庚子年间就曾出现严重自然灾害、社会动乱,外国列强入侵,甚至出现了庚子耻辱。上世纪年也是庚子年,那年我国气候变化也是异常,自然灾害频发、疾病流行严重,也是一个不太好的年份。幸亏有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我们才顺利战胜了三年自然灾害,使广大人民群众免受严重吃苦。3、从六气情况看,年疾病流行也是比较频繁且较严重。按表分析,年内少阴君火司天,主管上半年,在泉阳明燥金,主管下半年。全年气候总体应是温室效应明显,这种温室效应,会使各种病虫害、病菌病毒得以滋生蔓延、泛滥成灾,给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尤其是健康带来极大危害。这种危害,适合前面五运的分析是基本一致的。所不同的是。由于六气阶段划分,比五运阶段划分,多了一个阶段,时间上短了些,各个阶段的疾病区分会比五运分析细致了些。五运六气是全年各期阶段的经流行分析,未必十分准确,但是可为年老体弱、患有某种疾病的人群提供一定保健参考,以便做到防患于未然。

注:

白眉堂乌梅仙汤根据每年的五运六气变化来配伍道地食材,可有效缓解当年因五运六气对身体的影响。

○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

○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guart.com/dwhd/3125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