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 相关传说 >> 视频独特的端午节习俗坑尾头村和塘唇村
(南方华夏传媒有限公司)
端午节,始于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端午节的习俗在国内各地不尽相同,端午的粽子也是形形色色,人们常见的粽子有三角的、五角的、荤的、素的、大的、小的、应有尽有,质地大同小异地。
广东普宁南阳山区曾是当年海陆丰纵队活跃的地方,每年端午节前,坑尾头村的女人们便热闹起来,围坐在一起集体包粽子、做水饺,做好后再分给各家各户,这种做法在古代原本是富人帮助穷人的办法,久而久之也就成了一种习俗,按村里的传统,谁家出多少米,多少肉,或多少面都是由他们家庭的贫富程度所决定的,当然每年这个时候,女人们都会一起商量着办,不管是富人捐肉或者是捐米的人都不会少捐,做出来的粽子和饺子,总是绰绰有余,这种习俗据村里的老人说,已经有好几百年了。粽子和饺子做好后,是按需分配,首先是分给村里的孤寡老人,和那些女人常年在外打工的家庭,当然她们是不需要捐米和肉的,这也是村里的习俗。
还有一个习俗,到了端午节这天的午时,都会到村头的小溪里或山泉边,饱饱的喝上一顿午时水,再挑水上一担盛放在家里,慢慢地喝上一年,且只能喝生水,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曾塘唇小学校长魏志光说,喝了午时水以后呢,一年都可以平平安安过日子。平时挑的水放一段时间会变质,但是端午节午时挑的水放一两年都不会变质,这是什么原因,到现在也还是没有人去考证过。
端午节午时过后,村里的孩子们都会到河边游泳,洗去他们可能存在的悔气,洗出一个好身体,洗出他们一年的希望。
塘唇村芨粽:芨粽在南阳山区也已经有好几百年历史,芨粽是用什么原料做的呢,是用一种糯米,加上当地的一种黄稠树叶烧成灰,涤成积水,芨粽的原料特别,工艺很是讲究,还是清热解毒的功效,芨粽又是怎样做的呢?村民到山上采摘粽叶,晒干以后放进锅里煮一段时间,煮了以后,这个水就变成黄色了,煮过的水过滤以后用来浸糯米,又把这些灰水拿出掺和在糯米粉上,然后再拿到锅里蒸,蒸好后贴上叶子。
芨粽的面积比较大,不能用刀切,否则味道会差很多,所说芨粽粘了金属就会变质,失去保健作用,只能够用线割出来,粘上红糖吃,当地有一句俗语,吃上一口芨芨粽,喝上一杯八仙茶,想不活刚才九十九都难,由此可见芨粽和八仙茶的妙用了。
赞助商推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