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 相关传说 >> 温州端午的十六个习俗,你都知道了吗
端午节和清明、中秋、春节一样,在我们中国是一年中最为重要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还记得汪曾祺先生曾经写过的《端午的鸭蛋》这篇文章吗?端午节的各种习俗在温州也是流传已久,除了文中提到的“鸭蛋络子”“喝雄黄酒”等,温州还有哪些习俗,一起来见识一下吧!
旧时,温州民间流行着一首《重五谣》
吃爻重五粽,破碎远远送。
吃爻雄黄酒,毒蛇远远游。
重五草头汤,疤瘰洗精光。
重五吃麦麦,字眼学起快。
吃爻重五卵,做个生员卵。
重五吃大蒜,读书做高官。
吃重午粽吃粽子是端午的一项突出节俗,温州民间有谚云:“吃爻端午粽,棉衣慢慢送”、“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好送”,可见粽子是一种可口应时,又标志季候转换的节物。人们颇重此物,或有家人暂时外去者,皆为他留存一些。
本地习俗中,一般是四十个粽扎一把,内有一个特大的叫“粽娘”(一升米做四个);又有一把特小的叫“子孙粽”(一升米做十个);普通的叫“新庚粽”(一升米做六个)。温州粽子的做法有很多种,有以纯糯米包成的米粽;有在糯米中加入豇豆或赤小豆的豆粽;还有一些农户特在纯糯米中嵌进少量红枣、金丝蜜枣或莲子等,以增加风味。包粽子用的箬叶是箬竹的叶,箬叶包成的粽子有清香之味,食之宜人。
除去这些常见的粽子,泰顺地区还有用笋壳包的虎皮粽,又叫豹纹粽;用晚稻米做的晚米粽,因为“晚米”和“猫咪”方言念起来十分相似,故而有了“猫咪粽”这个可爱的昵称;在乐清市北部的雁荡镇和大荆镇等地区亦有在糯米加入蕃薯(以鲜蕃薯刨成丝),称为蕃薯粽。
记忆里,大人们总是用灰汤煮粽子,所谓灰汤就是水稻杆烧成灰后,加水把灰沉淀掉,然后用来煮粽子,因为灰汤是碱水成分而粽子是糯米做的,所以灰汤粽子吃起来比一般的粽子更加香、糯、软、滑。
这里有一份包粽子的小教程,快学起来包粽子吧!
龙舟竞渡龙舟竞渡活动是一项集文化、体育、娱乐于一身的群众性运动,这项运动在我市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且地域特色浓郁。温州龙舟竞渡起自越王勾践,源于古代越族龙图腾崇拜的祭祀活动。温州地区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在南宋时的盛行由此可见一斑了。到明清时期就更加流行了,而这时已慢慢演变为纪念屈原的活动。
端午节期间,温州各地都有龙舟竞渡,俗称“划龙船”,时间一般是五月初一前后开始,到初十左右结束。各乡各村都有龙船,都有固定颜色的旗帜,如青、黄、白、红等色。船面上,鼓在中,两旁划的人要听鼓声;两头是艄桨作船舵,靠此端正方向。两船竞赛,水逐浪飞,争夺锦标,俗称“斗龙船”。
煮大蒜、卷薄饼在温州地区,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有吃薄饼和大蒜的习俗。薄饼是将面粉调成糊状,用手抄起面糊,在滚烫的铁盘上直接铺成圆形烫成,取下饼皮后铺上炒好的肉丝、豆芽、香菇、鸡蛋等菜肴,卷成圆筒状,一口咬下,满嘴喷香。
大蒜味辛热,能开胃健脾消积化食、驱秽邪去寒滞解署气、辟瘟疫消痈肿。端午节那天,将事先准备好的大蒜和鸡蛋放在一起煮,直到大蒜软烂为止,供一家人早餐食用。
玩“撞蛋”端午节吃鸡蛋,如同吃粽子一样重要,“撞蛋”也成了孩子们在这个特殊节日里的“必备项目”。家长会给孩子编制彩色蛋袋,将鸡蛋放入蛋袋中,挂在孩子的脖子上还寓意“逢凶化吉”、“吉祥安康”。端午节的时候,蛋袋是可以拿出去吹嘘妈妈或者姐姐的手艺。
然后就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撞蛋”游戏了,不过要说起这个撞蛋,里面还有不少像怎么握蛋提高胜率之类的小技巧,不妨趁着这个节日向长辈们讨教一下吧。
点雄黄酒,避毒邪雄黄具有解虫蛇毒、燥温的功用,因为端午节在节气上来看已快夏至,而温州的气候潮湿,因而人们在酒中放少许雄黄,或以菖蒲末拌雄黄入酒,老人们总是把雄黄酒抹在孩子的额头、手心、肚脐眼的位置,据说可以杀菌;而家中阴暗、潮湿的角落也会撒上一些雄黄以防“五毒”滋生。不过可不要饮用哦。
悬蒲挂艾端午节这天,家家取菖蒲、艾叶,做成蒲剑、艾旗,悬在门上。明《弘治温州府志》也载道:“是日,插菖蒲蒿艾于户,饮菖蒲酒”,旧时城区各户皆在自家门上、床头、窗前等处悬插菖蒲、艾叶。按照古俗,艾蒿和菖蒲经常是同时使用,即所谓“艾旗、蒲剑”。在温州双屿一带,端午节时,农家喜用硬小白纸,写上“白”字倒贴在中堂两边板壁,以及灶房、饭堂的墙上。俗语云:“白字一顶倒,苍蝇柏(粘)勿牢。”意思是说,端午节贴颠倒的“白”字,夏天能避蝇患。
吃午时茶在端午节正午用陈皮、柴胡、藿香、连召等药材制成的中药,叫“午时茶”,药性平和,是治疗暑热的有效药。在瑞安、平阳等地,则取中草药和食盐及茶叶制之,所炒的盐曰“重午盐”,其茶则曰“天中茶”,也叫“重午盐茶”,遇风食诸疾煎服,能化食散风,十分有效。
更多习俗除了这些耳熟能详的习俗以外,我们温州还有很多地方特色的习俗。
划台阁温州台阁,也叫作水上台阁、温州彩舫,是温州传统历史独特的一种供观赏用的龙舟,也是中国民俗文化之一。所谓台阁,即在龙舟基础上搭建亭台楼阁,一般设有三层,中亭高耸,用木材搭设,因形似亭台楼阁,故而得名。台阁上置有妆扮人物和秋千乐队,每临端午佳节,装饰簇新的台阁,缓缓游行于河面。《温州竹枝词》记载:“午日江城竞渡时,倚楼画阁望迷离;半天忽动秋千影,龙女腾空作水嬉。”
草药沐浴温州城区在端午时有釆百药沐浴克毒之俗,草头汤其实是艾草、菖蒲、金银花等一些多味挥发性中草药混合煮成,俗称“草头汤”,此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市区尚存,中午时小孩皆沐浴更衣。据说端午时节洗了,可消毒去秽,使人不染痢疾。明《歧海琐谈》也载:“煎百草为汤,老幼毕浴。”
焚烟端午节当日正午,在房间里焚起苍术、白芷、茴香之类药品,熏灭毒气,并用砺灰撒遍屋内外阴湿地方和角落,然后用雄黄烧酒,处处喷过,以避蛇蝎诸毒。在乐清,称“喷地”。乡间还在屋檐下以及多蜘蛛的地方,燃起麦秆,用烟熏过,也是解毒辟邪。在苍南,逢午时以山奈、甘粉等中药熏床下,以驱蚤虱。
佩挂香囊用五彩布头缝成小袋,也有的用纸板包扎成形,再用彩色丝线精心缠成。内装苍术、雚香、佩兰、香附、细辛、白芷等药料,简单的则用樟脑丸代之,端午时有挂于床头或悬儿童的颈部,旧时妇女临近端午就会用五彩布头缝成小袋,或用纸板包扎成形,再用彩色丝线缠绕,随身携带,传说是有辟邪驱瘟之意。
系长命缕“长命缕”也叫“续命线”、“五色线”等。明《弘治温州府志》云:“童子以五色线系臂,名曰长命缕”。它的来历非常古老,最初为避鬼兵瘟病,后则赠以延命、安康之意,用法则有系臂和挂于门户等。唐皇李隆基在《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一诗中曾写道:“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
虎饰端午节还有给小孩戴虎头帽、穿虎头鞋的习俗。虎头帽用红黄等色布制成圆箍形,帽的正前面用五颜六色的线缝成老虎面形,四周再用彩线绣上五种毒虫:蝎子、蜈蚣、毒蛇、蜂蛛、蛤蟆,俗称“五毒”。人们将“五毒”缝绣在虎头帽上,其用意是欲以虎降毒,想以此来防止五毒的侵害。
打端午水端午时,温州人有打重午水的习俗,凌晨或午时到河边及水井中打水,据说此时水长年不腐,可明目,可做药用。《张棡日记》中曾载:“是日端午节,夜三句钟后同内子早起,至厨房唤雇工同舟子划山边载山水,俗谓之‘重午水’”。
五月初四过端午温州大部分地区都是五月初五过端午,唯文成南黄坦、西坑等地则是五月初四过端午。按照民间的出行习俗,凡是要在临近几个重要传统节日出远门,一般都是先过了这个节日再远行。据南田刘氏的说法,朱棣逮捕刘璟(刘基次子)入京的这一天,正好是五月初四,他与前来送行的家人及父老乡亲告别,传说乡亲们为刘璟送来粽子,以作路上充饥。
“望节”端午这天,在温州地区,对丈人家、外婆家都需要送粽子和鱼肉等物品,叫做“送节”,也叫“望节”,是拜望的意思。如果是婚后第一个端午,叫做“望头年”,也叫“送新庚”,粽多至八十把,肉多至百余斤,其余鱼、鸡、鸭各一对,另外还有果饵、枣、栗、荔枝、龙眼等等。丈人家回盘则是新夫妇夏天穿的衣服各几套,并把子孙粽回还几个,是祝女儿多子多孙的意思。
来源:温州文旅资讯
你可能还想看
万科温州一楼盘又现“维权”,业主抱怨问题太多,要退房!
春江水暖鸭先知!
吊打全中国,温州这个区域5个月房价上涨1万元...
九山金茂府明日首开丨这次鸡窝里能飞出金凤凰吗?
出来混,迟早要还的!疑似温州购房者被融创“套路”事件真相?!
温州“明星楼盘”首开未过及格线?!让“汪汪队”操碎了心!
温州人,你为何如此焦虑?
温州楼市的突围丨还得从那只蝙蝠说起!
疫情过后,温州房产最有可能爆发的区域
万科,请善待温州人民!(一)
房开吃相难看,夸大其词丨别再买这类房子了!
在牛逼的开发商眼里,购房者不过是一条狗、一群猴!
温州楼市"惊天大案"丨十万元装甲门变成上千元美心门?
温州楼市有什么好买的!?温州楼市有什么好买的?
温州万科某项目最高降价34%丨是机遇,还是“大坑”?
年,温州楼市肯定有“妖”!
华董·璞丽湾丨这一次开盘前的承诺算数吗?
天降甘霖,楼市多久没有这样的“强心针”了!
瓯海“红盘”再现丨碧桂园您还有多少胶水?
温州房价看多和看空丨没戳穿的是信仰,戳穿了就是谎言!
万的商铺6年后租金万!来,给你“卜一卦”,看你有没有这个命!
“浴火重生”后的温州楼市丨买入的大门会越来越宽!
温州房产界的“截胡”大哥,没有之一,不接受反驳!
大爷还是你大爷,温州已经不是当年的温州!
扫描下面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guart.com/xgcs/33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