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 端午起源 >> 端午历史的传承,璀璨不息
五月五,是端阳
门插艾,香满堂
吃粽子,洒白糖
龙舟下水喜洋洋
伴着歌谣的旋律,今年的端午节也悄然而至。作为最古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习俗与文化可谓渊远流长,吃粽子、配香囊、赛龙舟、悬艾叶菖蒲、佩戴五线绳……等等。时至今日也依然盛行。
节日·由来
1
端午祭龙
端午祭龙习俗的形成与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干支历法以及苍龙七宿正处南中天的天象有关。中国古代的星象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人很早开始就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演绎出了一套完整深奥的观星文化,古老星象文化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时空观。
2
纪念伍子胥说
伍子胥,楚国人伍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3
纪念屈原说
相传,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节日·传统
1
吃粽子
端午食粽,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俗。由于各地饮食习惯的不同,粽形成了南北风味;端午食粽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
2
画额
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以镇邪。据说,这种做法可以使蚊虫、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3
栓五线绳
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红、黄、绿、白、黑为吉祥色。并用这五种颜色的丝线编成绳索。在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4
洗沐兰汤
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这是最古老的端午节习俗之一。《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广东,则用艾、蒲、凤仙、白玉兰等花草;在湖南、广西等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5
佩戴香囊
香囊内通常填充一些具有芳香开窍的中草药,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效。端阳以四色线系臂,并佩戴香囊,小巧玲珑精致可观。一般是内装香料,用五色丝线缠绕而成,或者采用彩色绸缎或布块包上棉花,掺和着川芎、白芷、排草、芩草、丁香、山艾、细辛、甘松、白芷、甘草、雄黄粉等中药粉,再用彩绸扎绣而成,下边还垂上红、绿、青、蓝、紫各种线穗,佩在胸前,香气扑鼻。
6
挂艾草和菖蒲
在端午节布置种种可驱邪祛病的花草,来源亦久。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端午节重要内容之一.菖蒲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主要是它具备医药的功能而来的。
浓情端午
一片粽叶,裹入缕缕情丝
一把艾叶,插上憧憬期望
在历史的车轮中
那些传承下来文化瑰宝
不曾蒙上一丝灰尘
必将闪耀在世界文化之林中
往期精彩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综合征”?毕业季在夏天遇见,就在夏天告别吧yujian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团委
编辑:张泽洋
审核:杨旭
和小团一起点个在看呗
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