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一探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发布时间:2021-3-20 17:02:26   点击数:
白癜风哪里治最好 https://m-mip.39.net/nk/mipso_4579603.html
节日由来

天象崇拜

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我国古代的星象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春秋命历序》:“天地开辟,万物浑浑,无知无识;阴阳所凭,天体始于北极之野…日月五纬一轮转;天皇出焉…定天之象,法地之仪,作干支以定日月度。”上古时代人们定天之象、法地之仪,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将黄道和赤道附近的区域分作“二十八宿”,在东方的“角、亢、氐、房、心、尾、箕”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象,即为“苍龙七宿”。苍龙七宿的出没周期与一年四时周期相一致,春季于东方抬头,夏季于南方腾升,秋季于西方退落,冬季即隐没于北方地平线下。仲夏端午“飞龙在天”,苍龙的主星“大火”(心宿二)高悬正南中天,龙气(阳气)旺盛。在《易经》中,“飞龙在天”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

端午节

古老节日是古老文化传承的载体,选择在端午举行祭龙节仪与苍龙七宿正处南中的时节天象有关。在传统文化中,方位和时间以及卦象是联系在一起的,仲夏午月午日,龙星飞升至正南中天,即如《易经·乾卦》曰:“飞龙在天”;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处于“中正”之位,为大吉大利之象。《易·乾》爻辞中所言的“龙”,实质是对苍龙七宿一年四时运行的阐发。天象“飞龙在天”被赋予多重含义和寄托,形成祭龙以酬谢龙祖恩德、祈福纳祥、驱邪攘灾的礼俗,衍化成“端午节”。端午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民“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

民间习俗

民俗活动

端午节是中国民间十分盛行的民俗大节,过端午节,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拜祭祖先不仅涵盖了中国所有的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民俗节日永远的主题。划龙舟(隐寓苍龙)与食粽(拜神祭祖贡品)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传统的节日仪式与相关习俗活动,是节日元素的重要内容,承载着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内涵。

清代画家徐扬《端午故事图册》里的观竞渡。资料图片

端午节与春节等古老传统节日一样,是一个集祈福消灾、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端午习俗活动围绕敬龙酬龙、祈福纳祥、压邪攘灾等形式展开,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

具体习俗活动主要有:

扒龙舟、挂艾草与菖蒲、聚午宴、洗草药水、放纸鸢、荡秋千、贴“午时符”、系百索子、打午时水、浸龙舟水、放纸龙、龙船饭、睇龙船、点艾条、薰苍术、赠香扇、晒百日姜、挂黄葛藤、画额、佩香囊、佩长命缕、拴五色线、食粽、采药制茶、立蛋、佩豆娘、贴五毒图、游旱龙、划喜船、九狮拜象、抢青、马拉溜、挂钟馗像、品花宴等等。

画额

画额

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除在额头、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处,用意一致。山西《河曲县志》云:“端午,饮雄黄酒,用涂小儿额及两手、足心,…谓可除病延年。”[65]

佩豆娘

佩豆娘是旧时端午节妇女的头饰,。多见于江南。一些地区亦称作健人。此物一说源于古代的步摇,一说即艾人的别样形式。《清嘉录》引《唐宋遗纪》云:“江谁南北,五日钗头彩胜之制,备极奇巧。凡以缯销翦制艾叶,或攒绣仙、佛、合、乌、虫、鱼、百兽之形,八宝群花之类。

清代画家徐扬《端午故事图册》里的悬艾人。资料图片

避五毒

古代北方人心目中的五毒

端午在古代北方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民间信仰中这个思想一直传了下来,所以有了种种求平安、避五毒的习俗。五毒是指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这五种动物是古时北方盛传的五大毒物。[66]

跳钟馗、悬钟馗像

跳钟馗:一种民间舞蹈,又称“嬉钟馗”。据悉,跳钟馗,源自北宋,是古徽州遗存下来的一种传统民俗表演,有《出巡》、《嫁妹》、《除五毒》等多种内容,体现了民众崇尚钟馗的刚正不阿和祈盼除害降福的美好愿望。在民间,“钟馗”是避邪扶正的象征,端午跳钟馗,寓意为消除五毒,四季平安,人寿年丰。到了清代,江南苏、浙一带的居民大都在农历五月于大门或堂中挂钟馗图一月,以期驱邪除害、祛凶引福。[42]

钟馗捉鬼:是流行于江淮地区的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据传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端午祝福

关于端午节的祝福语,大部分民俗学家认为,是先有端午节日之后,才将屈原等历史人物附着在节日上赋予祭祀或其它意义,这些意义也只是端午节其中的一部分,端午节设立初衷就是一个欢乐的节日。"安康"一词,在生活惯用上一般用于祝福的对象是老年人。“端午节安康”,在文献上无任何相关记载,于近年才始流传。很多古人诗文都讲到欢喜快乐过端午,祝“端午节快乐”才是传统。

事实上,端午节的起源与任何人的投江都没有关系,端午节是可以庆祝、可以快乐的节日,而真正起源于祭祀的节日同样也可以庆祝快乐的。中国传统的民俗大节大多数都与祭祀有关,端午节因赋予有祭祀成分而不能互道"快乐",是对中国文化缺乏认知的说法,它还窄化了端午节的形式和内容。流传的不能端午节互祝“快乐”、只能互送“安康”,只是噱头罢了,并无依据。古代端午节时热闹的龙舟表演,欢乐的美食宴会,都是庆贺佳节的体现。[74]

端午节说“端午快乐”与“端午安康”都是有理可依。不过,"安康"一词,在生活惯用上,一般用于祝福老年人的惯用语。而用于节日不分对象不论男女老幼,对普罗大众均祝安康,显得不伦不类。总体来说,按传统的“端午快乐”较为适宜。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琴棋书画女子学社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欢迎订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guart.com/dwqy/3218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