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 端午起源 >> 端午安康关于端午节的习俗你了解多少
端午小长假已到来!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有关通知,
今年端午节放假调休时间为
6月25日至27日,共3天!
6月28日(星期日)上班。
那么,关于端午节大家了解多少呢?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端午节由来
端午节,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是集祈福攘灾、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端午节,本是南方吴越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后来为了纪念在五月初五跳汨罗江自尽的屈原,后人将每年的这个日子定为端午节,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因为据说他们也是五月初五去世的。
端午节习俗
端午习俗内容丰富多彩,
全国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
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
这些节俗围绕着祭龙、祈福、攘灾等形式展开,
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愿望。
扒龙舟
扒龙舟是民间信仰中龙崇拜的一种形式,即要借龙之神威,祈福、消灾。龙舟竞渡分为请龙、祭龙神、游龙和收龙等几个环节。龙船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在端午前要从水下起出,祭过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并且买一对纸制小公鸡置龙船上,认为可保佑船平安(隐隐可与古代凤舟相对应)。旧时,人们祭祀龙神时气氛很严肃,多祈求福佑、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在湖北的屈原家乡秭归,也有划龙舟祭拜屈原的仪式流传。
挂艾草与菖蒲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南北各地均有端午挂艾草习俗。有意思的是,无论是南方视为天地纯阳正气吉日进行驱邪祛病,还是北方视为恶月恶日进行避恶避毒,其挂艾草、熏艾、菖蒲、药水浴等习俗内涵是相通的。
拜神祭祖
拜神祭祖是端午节重要习俗之一。“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类的根本,祭祖是一种传承孝道的习俗。按照民间的观念,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一样是应该认真顶礼膜拜的。因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时时刻刻的在关心和注视着后代的子孙们,尘世的人要通过祭祀来祈求和报答他们的庇护和保佑。
配香囊
佩香囊,是端午传统习俗之一。香囊内通常填充一些具有芳香开窍的中草药,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效。端阳以四色线系臂,并佩戴香囊,小巧玲珑精致可观。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在中国南方一些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浓浓爱意。
栓五色丝线
五色丝线,又俗称五色丝、五彩丝。古俗名称避兵缯、朱索等。传统之俗,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端午以五色丝线系臂,曾是很流行的节俗。传到后世,即发展成如长命缕、长命锁、香包等许多种漂亮饰物,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跳钟馗、悬钟馗像
跳钟馗:一种民间舞蹈,又称“嬉钟馗”。有《出巡》、《嫁妹》、《除五毒》等多种内容,体现了民众崇尚钟馗的刚正不阿和祈盼除害降福的美好愿望。在民间,“钟馗”是避邪扶正的象征,端午跳钟馗,寓意为消除五毒,四季平安,人寿年丰。钟馗捉鬼:是流行于江淮地区的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
端午节饮食
节庆食品诸如粽子、五黄、艾草糕、艾糍、
打糕、煎堆、茶蛋、五毒饼、菖蒲酒、
雄黄酒、午时茶等等。
粽籺
端午节食粽是我国的传统习俗,粽的形状很多,品种各异,一般还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长形等各种形状。由于中国各地风味不同,主要有甜、咸两种。
雄黄酒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黄泡制的白酒或黄酒。雄黄可以用做解毒剂、杀虫药。于是古代人就认为雄黄可以克制蛇、蝎等百虫,“善能杀百毒、辟百邪、制蛊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
五黄
江浙一带有端午节吃“五黄”的习俗。五黄,是指黄鱼、黄瓜、黄鳝、鸭蛋黄、雄黄酒(雄黄酒有毒性,一般都喝普通的黄酒代替雄黄酒)。也有其它说法,咸鸭蛋可以用黄豆替代。农历五月,江南人称五黄月。
打糕
端午节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人民隆重的节日。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将艾蒿与糯米饭,放置于独木凿成的大木槽里,用长柄木捶打制而成的米糕。这种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节日的气氛。
煎堆
福建晋江地区,端午节家家户户还要吃“煎堆”,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调成浓糊状煎成。相传古时闽南一带在端午节之前是雨季,阴雨连绵不止,民间说天公穿了洞,要“补天”。端午节吃了“煎堆”后雨便止了,人们说把天补好了。这种食俗由此而来。
文化和旅游部提醒游客
端午节出游疫情防控不麻痹
旅游安全不大意
年端午节假期将至,文化和旅游部提醒游客,端午节出游疫情防控不麻痹,旅游安全不大意。
目前,常态化疫情防控任务仍然艰巨繁重。游客要密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guart.com/dwqy/32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