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 端午起源 >> 端午节,在最美的诗词里
端午节,在最美的诗词里
小淑女们,端午节快乐鸭!
当大家看到这条公号的时候一定是在跟家人共度端午,在吃粽子享团圆之时,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大诗人们是怎样描写端午风俗的。
乙卯重五诗
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赏析:
这首诗开篇点题,将时间限定在“重五”(五月初五),将地点定格为“山村”。此时此地,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有的只是节日的气氛,有的只是淳朴的民风。更何况,石榴在不知不觉间已经盛开了呢!此情此景,怎一个“好”字了得!
从作者对端午这一天的生活的具体描写中,我们还可以看出至少从南宋开始,端午就有了纪念屈原和卫生保健的双重内涵。这首诗语言质朴,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那榴花繁多的山村风光,那江南端午的风俗习惯,那字里行间的闲适惬意,浮现在我们眼前,感受在我们胸间。没有装饰,所以诗美;没有做作,所以情真。这,就是诗人所说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写作境界。
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赏析:
《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是宋欧阳修的一首词。
上片写端午节的风俗。用“榴花”“杨柳”“角粽”等端午节的标志性景象,表明了人们在端午节的喜悦之情。
下片写端午节人们的沐浴更衣,饮下雄黄酒驱邪的风俗。后面紧接着抒情,抒发了一种离愁别绪的青丝。
浣溪沙·端午
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赏析:
苏轼的这首词,上片,预示端午节日,将开展浴兰活动,气氛十分浓郁。参与者人山人海,气氛热烈,正如词人词中所写:“流香涨腻满晴川”。这正是古老节日文化发扬光大的表现。
下片,写词人偕朝云参与具体的端午节俗活动。词人着重写了两项端午节俗健身活动。其一,“彩线轻缠红玉臂”,“以五彩丝系臂”。它辟邪驱鬼,使朝云“玉臂”“红”而长命。与用五色花线缠粽子投江以吊屈原之魂有同等意义。其二,“小符斜挂绿云鬟”,以“赤灵符著心前”。它能通神明,使朝云“云鬟”“绿”而身健。与小孩穿老虎腰肚,门上挂蒲剑以辟邪护身有同等意义。词人着重描写缠线、挂符活动,且用对偶句式,为的是“佳人相见一千年”,愿灵验得到应证。真是一语中的,画龙点睛。
全词是篇民俗诗,充满了浓郁的古老民俗气息,是研究端午民俗最形象而珍贵的资料。
喜迁莺·端午泛湖
黄裳
梅霖初歇。乍绛蕊海榴,争开时节。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处玳筵罗列。斗巧尽输年少,玉腕彩丝双结。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
奇绝。难画处,激起浪花,飞作湖间雪。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望中水天日暮,犹见朱帘高揭。归棹晚,载荷花十里,一钩新月。
赏析:
此词上片叙写端午节的风物民情和人们欢度节日的景况。开篇三句,写梅雨初歇、榴花争开、绛蕊似火等节候景物,突出节令特点,应端午景。“角黍包金”以下五句,叙写人们欢度节日的盛况:人们包粽子,酿制菖蒲酒,玳筵罗列,欢聚畅饮,以酬佳节;年轻人斗巧争胜,姑娘们“玉腕彩丝双结”,到处充满节日的气氛。“舣彩舫”三句,写作者将船停靠岸边,看龙舟竞发的情景。“齐发”二字,过渡下文。
下片承上片而来,着重描写赛龙舟、夺锦标的热烈场面。全词铺叙展衍,有点有面,有叙有议,文笔疏隽,声与色齐作,景与情交融,音节浏亮,造语清圆,色泽艳丽,感情欢快,仿佛一幅太平治世的端午风俗画。
读了诗人们这么美的关于端午节的诗词,小淑女们是不是也想展示一下作诗的天赋哦,征集以“夏季”为主题的诗词,有兴趣的小淑女可以把作品发到留言区!最后选出点赞最高的一篇优秀诗词送编辑签名杂志哦!
端DUANWU午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