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 端午起源 >> 端午节的这些传统文化,你知道多少
大家都知道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
是国家法定节假日“端午节”,
并已被列入世界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但你对“端午节”传统文化,
知道多少呢?
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
端午节的来源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他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公元前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初五,在写下绝笔作《怀沙》之后,投汨罗江身死,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伤不已,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的习俗1、食棕子。“端午节”吃棕子是大家都知道的。在湖北等地把五月十五又称“大端阳”,五月二十五又称“末端阳”,食粽、饮蒲酒,例同端午。在宜昌屈原故里有秭归县屈原文化研究会,还有“屈原”棕子、“屈姑”食品、“屈乡”茶叶等端午节传统文化品牌,很受消费者喜欢
2、划龙舟。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预《九歌·湘君》中“驾飞龙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濑浅浅,飞龙兮翩翩”,学者们也认为“飞龙”即龙舟。
湖南汨罗市,竞渡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庙,将龙头供在祠中神翁祭拜,披红布于龙头上,再安龙头于船上竞渡,既拜龙神,又纪念屈原。
湖北秭归,端午比年大,比春节还隆重。每年端午竞渡,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另有祭祀、招魂等纪念屈大夫的活动。祭屈原之俗,在《隋书·地理志》中有记载:“其迅楫齐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唐《竞渡曲》自注:“竞渡始于武陵,及今举楫而相和之,其音咸呼云:‘何在’,斯沼屈之义。”
3、佩戴饰品。每当端午节临近,市场上会有琳琅满目的端午饰品,人们争相佩戴。
①佩饰。旧时江浙一带端午时妇女的一种饰物。一般用金银丝或铜丝金箔做成,形状为小人骑虎,亦有另加钟、铃、缨及粽子等的。插在妇女发髻,也用以馈送。
②豆娘。旧时端午节妇女的头饰,多见于江南。一些地区亦称作健人。
③艾虎。旧时端午节驱邪辟祟之物,也作装饰品。
④长命缕。端午节时佩饰。亦称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别称“百索”、“辟兵绍”、“五彩缕”等,名称不一,形制、功用大体相同。
⑤香包。老年人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象征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
4、驱五毒。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民间信仰中这个思想一直传了下来,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避灾祸的习俗。其实,这是由于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所以要十分小心,这才形成此习惯。种种节俗,如采药,以雄黄酒洒墙壁门窗,饮蒲酒等,看似迷信,但又是有益于身体健康的卫生活动。这些卫生习俗应弘扬传承的。
另外,各地还有很多风俗......
当大家都沉浸在节日和假期的喜悦中时,不少人要互祝“端午节快乐”了,不过,端午节互祝安康更为合适。端午小文在这里祝大家端午节安康!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