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拒绝老生常谈端午作文怎么写才有新意

发布时间:2020-8-19 22:31:06   点击数:
中科白癜风微博 http://www.zggylt.com/m/

端午作文

端午安康

又到端午节了

不出意外的话

语文老师应该留作业了吧?

更不出意外的是

作业的内容应该是——

请以“端午”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年年都有“端午”话题作文

读写君都不记得自己写过多少

想必将大家的作文收起来

看屈原跳过的那些江

加起来都可以绕地球三圈了吧

说实在的

要在这个话题下写出新意

实在太难了!

今天,读写君特意为大家

奉上一份来自《片段集锦》栏目的

“端午写作大法”

让大家跟着美文片段学写作

如果你是还没动笔的“拖延症”

如果你是力求完美的“强迫症”

请做好笔记哦!

整体拔高:端午格调

每个人的人生其实都是充满诗意的。大诗人屈原的人生是诗意的人生,他虽死犹生,身前身后都是诗,连如今法定的端午节小长假,都是和屈原连在一起的。他沉江几千年,那龙舟为他划了几千年,人们为他包的粽子飘香了几千年,他的诗在人间流芳了几千年。我们不能和屈原比,我们不是诗人,是凡人,可凡人的人生不也同样是有诗意的吗?其实我们没有必要总是感叹人生的短暂,过了一岁少一年。我们不妨坚定地认为,人是有来世的,既然有来世,那真正的生命就是没有终结的,就是一首延续不断的长诗;今生今世写不完的诗,下世还可以写。假如我们来世托生不成人,就算变成了一棵草,艾草;变成了一朵花,山丹,不也还能为端午节增添几分诗意吗?如此想来,这端午节就永远是诗意的端午了。

院子里的山丹花又要绽放了,那沉甸甸的蓓蕾,多像一支支饱含真情的诗笔呀!

——高国镜《诗意端午》

微评

端午是一个常见的作文话题,歌颂屈原似乎成了“惯例”,但选段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将端午、屈原和我们作为“凡人”的意义连接了起来。在作者眼里,大诗人屈原流芳千古,他的生命虽然短暂,却充满诗意。作者乐观豁达地告诉我们,平凡人也不必“总是感叹人生的短暂”,因为生命存在的本身就是诗意。

深入叙述:端午习俗

古人说“一蓑烟雨任平生”,地界之大,不外乎安置五尺之身?与大地、自然搏斗的农人,他们与自然最近,只隔着一条水烛席的距离。一件物什与生命、生活息息相关时,这物什就变得神秘与深邃了。水烛亦是,一旦水烛换个位置,不再是身上的蓑衣或者脚上的草鞋,变成了传说中捉鬼专家钟馗手中的蒲剑,或者走到端午门楣上,信奉自然、神灵的农人立马恭敬起来,这水烛不再是一棵植物,物性消失,神性生成。至今,多少农家小院,端午时节依旧高挂水烛、艾草,祛邪避灾。

诗人们,则在水烛身上,找出性情。“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这蒲苇就是水烛。坚韧的水烛恰似《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的执着爱情,至死不分离。这场爱情悲剧里,水烛由自然物转化成人的情感的承载物。这绵绵不断的情思,正是水烛与生俱来的气质。也许大自然的爱是最牢不可破的。

——杜怀超《烛照无人苍茫时》

微评

端午节有在门上挂菖蒲的习俗,菖蒲就是作者提到的水烛。在端午这个大选题里,选择其中一个习俗进行拓展、深化,其实是一个很好的方向。不难发现,作者笔下的水烛已经超出了它本身的“物性”,成了情感的承载物。在写这类文章的时候,可寓情于物和景,引起读者更多的共鸣。

细节描写:端午活动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大约上午十一点钟,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税关前作终点,作比赛竞争。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船只的形式,与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拖下水去。每只船可坐十二个到十八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

——沈从文《边城》

微评

端午是边城一年中最热闹的三个节日之一。作者借穿新衣、吃鱼与肉表明了这个节日对于老百姓的重要性,又借用雄黄蘸酒写字和划船竞赛,写出了端午的特色。选段尤其注重细节描写,事无巨细地描写了茶峒人集体出动的行为、划船区的范围、划船的人员和船只的模样。

情感描写:端午人情

但次年春夏时节,祖母还坐在后门空地上包粽子呢。有一只洗澡的大木盆装满了清水,浸泡着刚从湖边苇地里劈下的青粽叶,我家屋前屋后都是那股凉凉的清香味。我走过去把手伸进木盆,挨祖母骂了,她不让人把码齐的青粽叶搞乱了。我们白羊湖一带的人都包“小脚粽”,大概算世界上最好看最好吃的粽子。祖母把雪白的糯米盛在四张粽叶里,窝成一只小脚的形状来,塞紧包好,扎上红红绿绿的花线。有一只粽子挂到我的脖子上了,我低头朝那只粽子左看右看,发现祖母包的粽子一年比一年大,挂着香喷喷、沉甸甸的。

去年端午节前后,祖母坐在后门空地上不停地包粽子,几乎堆成了一座粽子山。没有人去劝阻她。祖母年近古稀但并不糊涂,直到去世没干过一件糊涂事。

“小蛇儿从前最能吃粽子,一顿能吃八个。”有一天村西的老寿爷踱过我家门前,看见了门楣上一捆捆的粽叶,这样对我父母亲说。

——苏童《祖母的季节》

微评

《祖母的季节》一文非常细腻地描写了新婚五天便被抛下的祖母对祖父一生的守望与深情。选段则描写了在端午节前后,处于弥留之际的祖母也许会被人当作“糊涂”的行为——她不停地包粽子,只是因为外号“小蛇儿”的祖父最能吃粽子。这个角度下的端午,不是团圆的,是悲哀的,也是深情的。

end

文字

尹明柔

图片

网络

编辑

尹明柔

校对

徐蒙影

审核

王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guart.com/dwqy/3097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