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 端午活动 >> 那些年,存留在历史记忆里的端午
端
午
Dragon
Boat
Festival
传
统
良辰当五日
偕老祝千年
端午的文化传承
端午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
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
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古代端午节,看看这些文物中是如何体现这个充满文化魅力的节日的。
端午的民俗活动
?北宋张择端《金明池争标图》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可谓中国最著名的绘画作品,家喻户晓。此幅《金明池争标图》是其另一传世佳作,收藏于天津博物馆,纵28.5厘米、横28.6厘米,工笔设色绘于绢本之上。表现主题的龙舟竞标场景以一艘大型龙舟为中心,其两侧各有五艘小龙舟,每船头各立军校一名,舞旗招引,舟中桨手则奋力划棹,向前方标杆冲去。画中各龙舟左突右进的空间安排,营造出争标的激烈、刺激与紧张气氛。
?元代王振鹏《龙池竞渡图》
元代画家王振鹏有关龙舟的类似画卷共有四本,《龙舟图卷》,《龙池竞渡图卷》,《宝津竞渡图卷》,《金明池龙舟图》,分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和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此画,绘宫廷后苑金明池在重阳闹龙舟竞渡的场面。画中除龙舟外,还有匾额“宝津之阁”的楼阁,其款为:“至大庚戌,王振鹏为翰林承旨曹公作”。
?清代郎世宁《午瑞图》
郎世宁的《午瑞图》是一幅近似欧洲静物画的作品,青瓷瓶内插着蒲草叶、石榴花、蜀葵花,托盘里面盛有李子、樱桃等时令水果,几个粽子散落一旁,散发着浓浓的节日气息。就构图而言,画中物品聚散有致,三角形的布局带给画面稳定感,而色彩深浅及光影明暗地变化展示了花叶、水果和瓷瓶的立体感,尤其是瓷瓶肩部用欧洲绘画而中国画绝无的“高光”手法,能令观者清晰地体会到西方油画的技巧。此幅作品虽无落款,但根据清内务府造办处的档案记载,此图作于雍正十年,是郎世宁在中国的早期作品。
?清代罗聘《端午图》
此画为“扬州八怪”中最年轻的画家罗聘所画,《鬼趣图卷》是他的存世名作,画家以夸张手法描绘出一幅幅奇异怪谲的鬼怪世界,借以讽喻社会现实。而这幅端午图是在罗聘62岁时所作,画中色彩搭配协调,一个宝葫芦悬于藤上成为点睛之笔,而更为有趣的则是从葫芦上垂下一条绳子,拴着一只跃跃欲试的青蛙,使得画面更加生动有趣。
?近代傅抱石《屈原》
傅抱石至少创作了七帧《屈原像》,尽管每件作品的风格都有所不同,但全都以屈原的《渔父》为刻划基础。傅抱石的屈原像造型基本上是反映《渔父》的五句诗文:“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这些诗句透视了屈原投江前的情绪和外貌。
?清代任伯年《端午图》
款识:“端午图。偶见冬心墨迹。山阴任颐画于海上寓斋。”任伯年的《端午图》素朴清雅,寥寥几笔,韵味十足,似乎可见作者饮黄酒小酌的悠闲场景。端午节吃黄鱼是江浙一带的风俗,任伯年小酌的时候自然忘不了这一点。
?近代张大千《端午习俗》
张大千的《端午习俗》作于年,其上款识为:“雄黄大蒜千年俗,簪艾悬蒲万户欢。祗有老夫枵腹坐,画符吓鬼近来难。古来午日俱画赤灵符,今无复见矣。六十八年午日戏作,八十一叟爰。”
-END-
文字
图--网络整理
点击蓝字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guart.com/dwhd/33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