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感受花桥的端午习俗

发布时间:2021-10-31 13:37:39   点击数:
白癜风资深专家 http://pf.39.net/bdfyy/zjft/171218/5941808.html

感受花桥的端午习俗

每年快到端午节的时候,同学总会在我耳边念叨她老家花桥的“接喜绳”和“过桥”习俗,说这是祖辈传下来的纯朴民俗,十分美好和热闹。末了,总不忘说一句:“有机会我一定带你回去感受感受。”所以,回花桥过端午节一直是我的期盼。

花桥位于福建省政和县杨源乡境内,是坂头村的一个小自然村,以一座明代正德六年()修建的风雨廊桥(当地人称花桥)而闻名。

“接喜绳”习俗就是凡在端午节前一年内娶媳妇的人家,在农历五月初四这一天都要备办香茗和茶点蔬果,请邻里乡亲来喝新婚茶。

恰好,同学有两个侄儿都是今年结婚,所以她邀请我一起回家过节。初三的时候,同学的家人就去邀请全村邻居初四到家里来喝新婚茶。初四这一天,同学的哥嫂一大清早就忙开了,准备许多好吃果蔬和茶点,下午两点的时候,家里开始陆续有乡邻前来喝茶,同时也有许多摄影爱好者跟着前来拍摄。

我观察一下来的都是妇女和孩子,他们一般邀请一或两桌人一起来。主人请客人入座,备上蔬果和一杯放了糖和绿茶的甜茶,同时新媳妇拿出备好的一长条红绳送给客人,客人接过红绳缠在身上,表明“借”到了新人的“喜气”。

而新媳妇请喝茶,与邻里见面相识,是睦邻的一种很好表达方式。今年坂头村有六对新人,每家都很喜庆与热闹,不光邻居来喝茶,就是游客,包括外国游客也进来喝茶,据说每家招待流水席客人有二十桌左右。尽管来客众多,但主人都十分热情和好客,他们觉得来的人越多喜事分享的越广,吃不完的还可以打包带走,表明主人家富足大方。我和同学也去接了六次“喜绳”,感受到了浓浓的喜庆和热闹。

同学说这还不算热闹,明天“过桥”才是真热闹。“过桥”是临近几十里的村民云集到花桥上,以一种古老的方式来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的习俗,一般从早上四点一直到傍晚结束。

花桥始建于明代正德六年(),由明朝进士、副使陈桓捐银创建,现存的是年重修的旧观,为单孔石拱木构廊屋楼阁式风雨桥,全长38米,净跨13米,桥面宽8米,高6米。桥面建厝,主楼三层,层层翘檐垂挂风铃,山风吹过,就会响起清脆的铃声。相传当地村民以此来预测晴雨天气,西边风铃响为晴天,东边风铃响是雨天。

花桥除了比一般的廊桥宽,内部装饰也别具一格。廊道上方一连5个藻井,正中一个为五层镂花斗拱莲花藻井,层层层叠叠,像一朵倒扣的莲花,十分漂亮。廊内还有壁画96幅、对联39副、柱联19副、板联11副、梁联9副。其中壁画内容丰富多彩,有“桃园结义”“岳母刺字”“水漫金山”和二十四孝为题材等历史故事,也有“金鱼戏水”、“鸟语花香”等抒情写意之画。这些对联和壁画虽然年代久远,但色彩艳丽,是一条包罗万象的书画艺术长廊。除此之外,花桥廊道中的供龛也是全省所有廊桥中最多的一座,共有九个,集佛、道、神于一桥之内。

我和同学早上五点多起床,吃完饭六点多到花桥时,已是人山人海。来过桥的人,无论男女,衣着发饰鲜艳,手捧经文,在桥上每人各绕十二圈,向桥上的祖先进行祭拜,接着又来到桥下溪边祭拜.

等祭拜完后,他们把带来的粽子抛到桥下的磻溪里,桥下早已聚集了许多抢粽子的孩子和摄影爱好者,大家玩得开心,抢得尽兴,拍得也十分专注,这真是个十分难忘的端午节。

还有人用无人机帮助拍摄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guart.com/dwhd/3311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