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汉声端午的民间习俗

发布时间:2021-10-28 15:38:22   点击数:
北京中科白殿疯怎么走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礼记?月令》:“仲夏阴阳争,死生分,君子斋戒,止声色,节嗜欲。”五月是阳气发展到极盛的月份,阴阳转化。到春秋战国,五月五日和午月午日分别和夏至的阴阳变化观念结合,形成了端午节的基础,并不断生长出丰富的节俗,进而形成一系列相关的传说,如屈原传说、伍子胥传说、曹娥传说等。

艾叶和菖蒲

艾叶为旗迎百福,菖蒲作剑斩千妖。

《荆楚岁时记》:“宗则,字文度。常在五月五日,鸡未鸣时采艾。”不止采艾草,采菖蒲也是直到今天民间仍然广为流传的端午习俗。《吕氏春秋?任地》篇云:“冬至后五旬七日,菖始生。菖者,百草之先生者也,于是始耕。”在古人观察物候的眼中,菖蒲不是一般的草木,而是能先百草而生、代表农耕时期到来的标志性植物。

蒲剑艾旗忙半日,分来香袋与香球。雄黄额上书王字,喜听人称老虎头。——丰子恺《儿童杂事诗笺释》

兰草

端午一名“浴兰令节”。古人认为兰草是可以除秽的芳草,有“杀蛊毒,避不祥”的妙用。所以早在《夏小正》中已经有端午日“蓄药(一作兰)以蠲除毒气”的说法。《大戴礼》亦云:“午日以兰汤沐浴。”《楚辞》称:“浴兰汤兮沐芳华。”

《遵生八笺》云:“五日踏百草,又作斗百草之戏。章诗云:‘今朝斗草得宜男,五日蓄兰以为浴。’”古代斗草不仅限于端午,但端午盛行斗草,是毫无疑问的。“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在古代人的生活中,斗草给小儿女们带来了何等愉快。

斗草一俗,在清代也很流行。曹雪芹在《红楼梦》一书中描写香菱和几个丫头各采了些花草,斗草取乐。这个说,我有观音柳;那个说我有罗汉松。豆官说,我有姐妹花,香菱机智地回答说我有夫妻蕙。

端午节食

最早的端午节食,并不是粽子,而是一碗枭羹,即用猫头鹰肉熬成的汤。根据《汉书》记载,汉代五月作枭羹赐给百官。这样做是因为猫头鹰是恶鸟,所以要在这一天吃它,“盖欲灭其族类也”。

粽子这种节食出现得很早。周处《风土记》记载:“端午日,以菰叶裹黏米粟枣,灰汁煮熟,谓之糉(粽)。”但是,粽子这种节食,最早却并不是起源于屈原,而是起源于夏至。关于这一点,《风土记》有明确的记载:“仲夏端午,方伯协,极烹鹜,用角黍,龟鳞顺德。”

民间有流行的俗语说“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食过五月粽,寒衣收入栱”,从这里可以看出端午食粽已经成了节令转换的一种标志。

天长日久,粽子的品类也发展很多。《岁时杂记》记云:“端午粽子,名品甚多,形制不一。有角粽、锥粽、筒粽、秤锤粽,又有九子粽。王沂公《端午皇后阁子帖》云:‘争传九子粽,皇祚续千春。’章简公《端午帖子》云:‘九子粘筒玉粽香,五丝萦臂宝符光。’”

争斗之节

龙舟竞渡,龙舟之“竞“,是端午节俗的重要表现。“争竞”、“争斗”其实是了解端午节俗最重要的关键词。五月是一年阴阳转换的重要转折点,阳迫于上,阴动于下。与“阴阳争,死生分”相关联,五月形成了一系列以“争”和“斗”作为核心的节俗。

端午赛龙舟之俗,流行于南北中国。闻一多先生说:龙舟是上古龙图腾崇拜的遗意。水上,拼力向前,岸上,人如蚁聚,并肩接踵,涌砌如墙,喧呼号喊,龙舟是桡手和观众都投入其中的运动。

端午的节俗非常丰富,其他的还有,古人在端午日炼剑、炼镜、采药、制药、晒药;置蒲剑、蓬鞭、蒜拳、桃枝于床边;穿五毒衣、系五色丝,门前贴五毒符、钟馗像;饮雄黄、悬艾人、射粉团、采药草、养鸲鹆……

--------

汉声

台湾汉声出版社自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民间传统文化和地方风物的抢救、保护和传扬。44年来亲力奔走于民间,完成大量民间文化的收集和整理,拯救濒临失传的民间手工艺。

出版了系列杂志书多期,内容涉及民间文化、民间生活、民间信仰、民间文学、民间艺术等方面,建立起一座“中华传统民间文化基因库”,享誉全球文化界。

《汉声》杂志多次被选为亚洲好书,6年5月更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最佳行家出版物”。

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guart.com/dwhd/3310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