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端午怎么过据说这才是端午节的正确打开方式

发布时间:2021-9-20 17:54:22   点击数:
软件开发求职招聘交流微信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543.html
导读:

“又是一年端午时,遥将祝福挂柳枝”。每到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插艾草、给孩子带香包、拴五彩线……在这样一个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有着美好寓意的节日里,我们应当如何继承和尊重节日里的民族精神,发扬节庆里的民俗形式?

端午节是在过什么?1祭祖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从这四个节日的特质来看,我们就会发现:最重要的中国节日,都是与祭祖紧密相连的。春节的回家、清明的上坟、中秋的团圆,全都有祭祖的礼俗和仪式,全都要铭记祖先的教导与贡献。

端午亦然。据闻一多先生考证,端午节最初是源于古代百越地区崇拜龙图腾而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所以才相应产生了将粽子投入江河祭祀龙神、以龙舟作为竞渡进行悦神的吃粽子、赛龙舟等节日习俗。

那么,中华民族一直自称是龙的后代、龙的子孙,端午节对于龙的祭拜,就相当于是中华民族的一次盛大祭祖。

2敬天

中国文化追求“天人合一”之道,所以传统节日也都与时节、自然相对应。比如,九九重阳的重阳节,就是在农历九月初九、双九叠加之日的一种情怀舒展;而端午节,处在农历五月初五,双五,也是一次阳数的叠加,所以端午节也叫“端阳节”。

端午节,和很多传统节日一样,是怀揣礼敬之心、秉持礼仪之感,对天地自然的一次隆重呼应。

3爱国

端午节之所以会在后世成为一个故事感极强、影响力极大的节日,还要追溯到屈原与端午的传说。其实,端午节的起源传说远不止在五月初五日投江身亡的屈原这一个人物,比较盛行的端午说法,还有曹娥说、伍子胥说等等。但是,唯独战国时代的楚国大夫屈原,却如他抱石投汨罗江而殉国的壮举一般,沉淀为历史长河中最具分量的一种精神缅怀与集体追述。

端午节,不仅是民俗的节日,更是英雄的祭日,是民族的纪念日。

端午节起源的三个传说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三种:

1源于纪念屈原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子胥本为忠良,遭谗言陷害,便自刎而死。其尸体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3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曹娥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孝女曹娥昼夜沿江号哭。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端午节的妙趣民俗1民俗:吃粽子

古时为祭祀投江的屈原,荆楚之人农历五月五日会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为恐鱼吃掉,人们想出用粽叶包米,外缠彩丝。后来,吃粽子就成了端午节的风俗。在老北京,粽子用江米、黄米、小枣做成,俗称“二米粽子”。系粽子则用马莲草,也是北京特产。

2民俗:挂艾草

端午节当天,人们会在院门前和房檐下挂艾草或菖蒲,因为二者皆为中草药,蚊虫害怕这种味道,能起到驱蚊的效果。

因为菖蒲的叶子形状似剑,古人称之为“水剑”,说它可“斩千邪”。人们便会把菖蒲刻成“小人儿”、“小葫芦”等形状,挂在儿童脖子上,以求吉利。也会挂在门楣,起到驱魔祛鬼的效果。

3民俗:赛龙舟

传说楚国人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王作楫说,古人赛龙舟时在终点设了鱼标、鸭标、铁标,谁拿到这3个标就获得了冠亚季军。为了让参赛者从远处看到终点,古人还会在3个标上用锦缎打上蝴蝶结。

4民俗:吃五毒饼

端午节临近夏至,天气越来越炎热,细菌滋生,人容易中暑生病,古人于是食用五毒饼消病强身。五毒指蝎子、蛤蟆、壁虎、蜈蚣、蛇,古人将它们的形象盖在饼上,馅儿也是“五馅”:樱桃、荸荠、桑葚、黄杏和江米藕。据说,吃了五毒饼可以增强抵抗力,灭虫免灾。

5民俗:斗百草

古时人们到端午节,会结伴去郊外采药,采药途中会斗草玩,逐渐形成习俗。王作楫介绍,参与游戏的两人会持草相对站立,双手各持一草或花茎的两端。游戏开始后,二草相勾,双方各自把草向自己方向拉,谁的草或花茎被对方拉断谁为输。

6民俗:收五毒

端午节时,女孩要在胸前别上“缯子”,据说这种用彩色丝线缝制、样子跟粽子类似的布艺可以驱邪避恶。男孩则在颈上挂一个葫芦,里面收进“五毒”图案,意思是“收”了五毒。

7民俗:贴葫芦花

老北京人喜欢葫芦,因为葫芦是“福禄”的谐音。古时人们会用红色毛边纸剪成葫芦,里面包括“五毒”图案,称为“葫芦花”,五月一日贴出,五月五日午时摘下扔掉,称为“扔灾”。

8民俗:点雄黄酒

老北京人在端午节还有点雄黄酒的习俗,会把酒在男孩的额头上写“王”字,在女孩的头上点五个点,人们认为,这样蚊虫苍蝇会被雄黄酒破解,驱邪避害。

9民俗:挂“蛋袋”

用五色线编成小网袋装上几个“午时蛋”挂在孩子胸前,小孩常常会互相比对谁的“蛋袋”更为漂亮,谁“蛋袋”里装的蛋更多。小孩还会经常拿“午时蛋”对敲,比比看谁的蛋壳更为坚硬。

10民俗:燃蚊香

午时,以山奈、甘松等中药熏床下,以驱蚤虱。取田间槐叶萍置菜橱中,说可避蟑螂蚂蚁。养牛之家则驱牛上山吃草,说可避疫病。此时所炒的盐称“重五盐”,据说可化食散风。

11民俗:穿新衣

农历五月初五午时,小孩沐浴后穿上新衣,还有给小孩戴上虎头帽,挂上虎头香袋,就能消灾辟邪。旧时在端午,以艾为虎形叫“艾虎”,但艾叶易枯萎,佩戴时间短,后来人们才用彩布制作虎形鞋帽穿戴,比较持久。虎头帽用红黄等色布制成圆箍形。帽的正前面用五颜六色的线缝成老虎面形,虎额上绣以“王”字,四周再用丝线绣上五种毒虫:蝎子、蜈蚣等。古人视五月为恶月,常常瘟疫滋生,邪魔逞凶。其用意是欲以虎降毒,虎形威猛,可以辟邪,但这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除害防病的良好愿望。

12民俗:吃午时蛋

农历五月初五,大人小孩吃经“午时草”煮过的“午时蛋”,吃后可以怯病、驱邪、以增强体质,防止因夏季雷阵雨淋湿而得病。

13民俗:饮雄黄酒

说到端午不能不提雄黄酒。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但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雄黄酒外用尚可,饮用则有害,必须慎用。

14民俗: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

端午的诗词知多少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李隆基《端午》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苏轼《浣溪沙·端午》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陆游《乙卯重五诗》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殷尧藩《端午日》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边贡《午日观竞渡》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苏轼《浣溪沙·端午》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贝琼《已酉端午》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文天祥《端午即事》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杜甫《端午日赐衣》

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碧艾香蒲处处忙。——舒頔《小重山·端午》

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赵蕃《端午三首》

还有这些端午歇后语,你知道吗?

过端午的龙头——光耍嘴

癞蛤蟆躲端午——躲过初一,躲不过十五

端午节拜年——不是时候

端午节包粽子——有棱有角

端午节吃饺子——与众不同

端午节吃粽子——皆大欢喜

端午节后布谷叫——过时啦(比喻迟了。)

端午节划龙舟——载歌载舞

端午节卖历书——过时货

端午美食各地粽子你最钟爱哪种?

图片来自于人民日报,文字从网络整理重新编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guart.com/dwhd/3297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