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 端午活动 >> 贰飞拾遗丨端午习俗的历史变迁
写在前面
端午承载的民俗文化非常深远、厚重。
为了让大家系统的了解端午,贰飞特地按时间线整理了这篇端午习俗的变迁。
●点击音频收听故事端午来临,你的朋友圈可能有人会说“感谢屈原,让我们有了三天端午小长假”。但是今天,贰飞要纠正这个说法!
中国新闻网曾官宣报道称:“端午节,迄今已有二千五百馀年历史。”
熟悉历史的小伙伴不妨掰着手指算一算,到今年,屈原也才逝世两千两百九十六年,与端午的兴起有着两百多年的时间差。
所以,不要再用纪念屈原、感谢屈原秀智商啦,跟着贰飞,贰飞带你5分钟通读端午节发展史,准备好了嘛?我们这就开始!
先秦战国时代,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把五月初五视为“恶月”“恶日”。
这里说的恶,我要强调一下说,这不是迷信,而是指从这个日子起天气开始炎热,蛇虫鼠蚁开始活跃,湿热毒症开始频发,人体开始进入大耗阶段,所以需要格外注意身体健康。
先秦人们认为在这一天要沐浴兰汤,才能除恶症消病灾。
秦朝秦的统一促成了南北的融合,端午习俗开始举国皆知。一直到汉朝,端午始终是以避恶为主题,在东汉的《大戴礼记》中也说:“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
当然,这个时候,也开始出现“朱索桃印缚于门户”,翻译成大家能听懂的话,就是红绳绑着的桃木挂门上。
魏晋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为连年征战,民不聊生,端午习俗之中被添加了一样辟邪饰物,名唤“避兵缯”是用五色丝线绑在手臂上,以祈祷防避兵灾瘟疫。
感觉到莫名的熟悉对不对?没错,就是我们现在的“五彩绳”。
唐代除了保留之前的风俗,又因为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安居乐业,端午开始被添加进了娱乐元素,赛龙舟就是由这个时期开始大肆风行的。
宋朝宋朝的时候就比较厉害了,之前朝代端午止恶气、驱瘟疫、避邪祟,大家都是在门口挂红绳和桃木,宋朝不一样,宋朝讲究的是贴“天师符”“天师像”,更有人用泥塑的张天师挂门上。
不得不说,大宋的创新意识很强啊,现在一些北方地区端午会在门口挂门猴儿,黑豆人儿,我觉得应该也是宋代遗风。
而且在宋朝的时候辽国和金国也吸收了端午习俗,并且在端午要举行拜天、射柳、打马球的一系列活动。
明清到了明清时期,端午风俗活动形式变化虽不大,但是规模却愈来愈盛行。尤其南方龙舟竞渡,成为轰动一时的盛举。
宋代出现的贴天师符的风俗,到明清时更为流行。不但有天师符,还有“五雷符”、“纸符”、“五毒符”、“五瑞符”。
端午养生来自民间的许多夏令保健活动,也掺杂在这个节日习俗中。
例如在端午节讲究捉蛤蟆取蟾蜍,就是用针刺破癞蛤蟆的眉骨,将蟾酥汁挤出来。说是蟾酥可拔毒、消热、消肿,治疗疔毒恶疽有奇效。
还有用菖蒲沾酒,饮用以除恶气、用艾叶插门避邪祟,包括后来还有什么雄黄酒、雄黄涂面等等等等。
又因为道医有恶月不宜房事的说法,通常农历五月,出嫁的女儿都要回娘家住大半个月,所以端午也是“归宁日”。
听到这里,可能有的人就要可怜古代那些结了婚的老爷们儿了,贰飞告诉你,这你还真不用替古人操心。
以前的医疗水平有限,那是蚊蝇叮咬就可能造成疟疾和死亡的年代,五月开始气温陡增,身体虚耗,古人深谙以养代治的道理,所以,媳妇回娘家,老爷们儿不会觉得自己是独守空房啦,而是双方各自进行身体调养。
现代我们都知道年韩国申遗“江陵端午祭”让作为中国人的我们一度危机,随即捍卫民族文化的热情迅速的觉醒。
申遗在年5月,中国启动端午节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程序,申报的遗产名称为“中国端午节”。
获准年9月30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审议并批准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最后贰飞想说,端午发展到如今,它绝不仅仅只是一个节日,两千五百年的漫长磨砺,每一点融合都标记了一个时期的中国历史。
端午,其实更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不断传承的中华民族精神。
是我们的,决不允许任何人抢走!属于中国的,中国人也从来都寸步不让!
好的,有关端午的朝代发展史就是这样,希望贰飞的介绍,让更多的朋友了解中国的民俗文化。
祝大家端午安康,我们下期见啦!
演播内容系贰飞原创
图片为网图(侵删)
旨在娱乐交流
有不同观点的听友可以后台留言。
贰飞赞赏,是你对我最深的爱!
白癜风专科哪里最好有什么办法根治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guart.com/dwhd/30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