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 端午活动 >> 随笔端午情怀
题记:叔本华曾说:“如果以书籍来比喻人生,那么前40年是本文,后40年是注释。”然而,在我的“注释”中随处可见母亲的影子;我不得不承认,我的“文本”是以母亲为线索来完成的。今年的端午节正好在母亲生病住院期间,母亲在病床上不断的念叨没为我们包粽子。还不断的催促小姨和妹妹给买些芦苇叶等她病好了再给我们包粽子吃————这是我的一篇旧作,如在读感觉却完全不同。
端午节解放后亦定名为诗人节,是我国汉族人的传统节日之一。据说这一天是屈原的忌日,正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立的。人们为了纪念屈原会在这一天举行很多形式各异的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演变为今天的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等。在祭奠之余难免感怀一番屈原的才情和爱国操守。如今,生活压力大人们都疲于奔命,能有这样的节日让人们小憩修整身心和久违的亲人团聚共享天伦甚是欣慰。欣慰之余不免感激屈大夫,屈大夫不投汨罗江恐怕不会有“端午节”之一说,更不会名正言顺的有这个小长假供人消遣。遗憾,历史上能再多几个屈大夫这样受百姓敬仰的爱国志士该多好啊!玩笑啦,还是原归正传,我们大人为了事业和生活有时连自己和家人的生日都忘了更不用说什么节日了,即便记得那也是象征性的走走亲朋、联络一下感情罢了。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当今的孩子对于节日不会再有我们当年的激情,对传统的节日显得很淡定,似乎摆出一副事不关己的姿态。若问起与端午节相关联的事情,除了知道吃粽子之外,不是摇头就是瞪眼。想想这也不能全怪孩子,时代不同了,观念也有了差异;再仔细想想,作为祖国的下一代,对自己的传统节日都这样陌生,只能说明我们的社会和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欠缺的。叔本华曾说:“如果以书籍来比喻人生,那么前40年是本文,后40年是注释。”我虽然离40岁还差那么一截却常常回首往昔,特别是每逢佳节就会想起小时候过节前后的情景。儿时一听说过什么节日心情就无比激动,甚至夜里做梦都是与节日相关的事情。毫无疑问,儿时的节日对我们而言就是期盼更是一种奢望。盼春节,实质上是盼新衣服、盼压岁钱、盼无拘无束的嬉闹玩耍;盼中秋实质上是盼能有白面加核桃、花生仁的烙饼和糖果;盼端午实质上是盼能有白米做的粽子,能在同伴面前风光一回,每年用高粱米和黄米甚至糯玉米做的粽子又硬又涩在伙伴面前都有点理屈词穷。如若那个伙伴拿着白米粽子出现在伙伴面前,都会投去羡慕的眼神;当然,我也不例外。
记得那年端午前夕,一晚听到母亲要父亲去集市买5斤糯白米备准过端午包粽子,甭提我有多开心了。我逢人便说:“我家今年要包白米粽子了,嘿嘿!”更有意思的是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就起了床,背着书包就去挨家挨户喊那些朝夕相处的伙伴去学校。见到他们的第一句话就是:“我家今年要包白米粽子了,嘿嘿!”伙伴们都闭口不语,但我从他们的眼神里感受到了羡慕和嫉妒;到了学校,我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班长和平时老欺负我的黑子,他们除了羡慕之外还有挂在脸上令人捉摸不透的笑容。此后,班长也对我有了关怀,黑子也不欺负我了,伙伴们对我更热情了。似乎一切因这“白米粽子”而改变了。
那个年代,包粽子都用芦苇叶子。芦苇的叶子宽而长,用水一煮便散发出淡淡的、沁人心脾的清香,煮出来的粽子更是香气四溢、让人垂涎。家乡的芦苇不多,村前只有一片芦苇地,大概就5亩地的样子。这片芦苇地是农业社时期,生产队为了编织苇席晾晒农作物种子而栽种的;农业社解体后,这片芦苇地就承包给私人。每逢端午节前夕,这片芦苇地被人看管的非常严,白天是很难进入芦苇地摘叶子的,只有等到夜里——夜深人静的时候偷偷进去,慌乱的摘一些。实质上就是偷了,大人碍于面情不好意思下手,因此,摘芦苇叶子这事就自然落到了我们小孩子的肩上。我们小孩子为了吃粽子,可以整夜不睡觉地埋伏在芦苇地周围。看管芦苇的人一旦离开,我们就拿着蛇皮袋子箭一般的冲进芦苇地迅速的摘起叶子来。只听到一片“沙沙”声中夹杂着芦苇被折断的“啪啪”声,如同野猪进了庄稼地——一边吃一边糟蹋。从我内心来说,我是很害怕进入芦苇地的。那时芦苇已没过了大人的头顶,小孩子钻在里面更为隐密;蚊虫叮咬且不说,常常被芦苇叶子的边缘划破手指鲜血直流;还有那葱郁的藤蔓缠在脚腿上摔跤成了便饭;蛇鼠出没,蟾蜍青蛙常被踩上,令人心惊胆颤、冷汗直冒。偷摘芦苇叶子的不仅是小孩还有邻村的大人,大家碰了面只是心照不宣罢了。一般情况下,都在5月初3晚上煮叶子,就是把芦苇叶子放在一口大锅里蒸煮,使其由绿色变为黄褐色,这样不仅令其芳香四溢还增加了柔韧性,在包粽子时不易破裂。初4早上起来,就去河边洗煮好的叶子。用柔软的刷子或抹布一个一个洗去叶子上残留的蚊蝇屎尿和其幼虫;然后,按照叶子的大小整齐有序的摆放在竹筛子里沥干水分。中午,就开始用淘米,把其中夹杂的沙土碎石去掉,米淘好之后再用清水浸泡2至3小时,目的是让其尽量吃水容易煮熟且又涨又软;其中可加入少许的豆类或者花生和大红枣,这样煮出来的粽子色香味俱全。下午,一家人就围在一起开始包粽子。粽子包的最好的当然就是母亲和奶奶了,我们姊妹几个也学着大人的样子包粽子,虽然有母亲和奶奶的精心指导但还是显得很别扭很糟糕,心情却愉悦无比;时常也遭到母亲以“捣乱”为由加以驱赶。傍晚,天还未黑就把准备好的平时舍不得烧的材抱进了厨房,迫切的希望母亲赶快煮粽子。
煮粽子是要讲究技术的。技术的核心是掌握水的多少和火候,水多、火温粽子在锅里容易煮散;水少、火猛粽子多半生硬。煮粽子母亲是最拿手的,据说是得到外婆真传的。煮粽子的晚上对我来说是最受煎熬的。躺在奶奶的火炕上,听着炕前锅里“咕嘟咕嘟”煮粽子的声音,期盼着能快点熟,先让我美餐一顿再美美的睡觉;时常也会借着撒尿的幌子跑到锅台前闻闻粽子散发出的香气罢了。在我们农村,天不亮是不会开锅拿粽子的,即便天亮了,从锅里捞出的第一个粽子是要献给祖宗的,母亲和奶奶上了香、烧了纸跪拜祖宗之后才把其他的粽子从锅里捞出来。捞出来的粽子还是轮不到我们小孩吃,长辈们尝了或者默许了之后才会轮到我们。当我们吃了粽子,母亲会在我们的手腕、脚踝出绑上五色线,眉心和人中处投上雄黄酒,在门窗处插上艾叶,据说这样可以辟邪保平安。现在想想,传统节日并不是吃和玩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传递着民族精神和社会理念。(年6月10日)
北京白癜风治疗用什么方法好北京哪里有治白癜风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