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 相关传说 >> 民生快递端午节怎么过
今年,我们如何过端午?
这些日子,大家一见面,问的最多的一句话恐怕是:“端午节准备去哪?”或者是“你买粽子了吗?”貌似,端午节就是我们“难得”轻松的一个假日,或是我们“难得”一饱口福的一个节日。
但是,端午节就真的是这样过吗?
为什么过端午?(不得不说的端午由来)公元前年农历五月初五,秦军攻破楚国都城,楚国灭亡。原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闻讯悲愤交加,却又无力回天,于是作下绝笔之作《怀沙》,抱石投江,以身殉国。
沿江百姓感其爱国情怀,将饭团、鸡蛋等食物投入汨罗江,以免鱼虾食其身体。后这一习俗传承至今,旨在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如今,我国很多地方都有在端午之日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等习俗,但其根本,还在于缅怀这位两千多年前的爱国诗人。
▲图为傅抱石年作品《屈原》
因为一个人而衍生出一种习俗,且这种习俗已经传承了两千多年,这在人类的历史上,恐怕也是绝无仅有。
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任何纪念的形式或方式总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现在的我们究竟如何过端午,既不失传统习俗的因子,又融入新的爱国情怀?
这恐怕是我们要好好想想的问题。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
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
Q
那么你知道端午节的习俗是什么吗?
吃粽子
四眼
安妮
赛龙舟
但是端午节不光是吃粽子和赛龙舟哦
下面由小编为大家一一道来
▼习俗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习俗2: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习俗3:挂艾草
端午节当天,人们会在院门前和房檐下挂艾草或菖蒲,因为二者皆为中草药,蚊虫害怕这种味道,能起到驱蚊的效果。
因为菖蒲的叶子形状似剑,古人称之为“水剑”,说它可“斩千邪”。人们便会把菖蒲刻成“小人儿”、“小葫芦”等形状,挂在儿童脖子上,以求吉利。也会挂在门楣,起到驱魔祛鬼的效果。
▼习俗4: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习俗5:吃五毒饼
端午节临近夏至,天气越来越炎热,细菌滋生,人容易中暑生病,古人于是食用五毒饼消病强身。五毒指蝎子、蛤蟆、壁虎、蜈蚣、蛇,古人将它们的形象盖在饼上,馅儿也是“五馅”:樱桃、荸荠、桑葚、黄杏和江米藕。据说,吃了五毒饼可以增强抵抗力,灭虫免灾。
▼习俗6:斗百草
古时人们到端午节,会结伴去郊外采药,采药途中会斗草玩,逐渐形成习俗。王作楫介绍,参与游戏的两人会持草相对站立,双手各持一草或花茎的两端。游戏开始后,二草相勾,双方各自把草向自己方向拉,谁的草或花茎被对方拉断谁为输。
▼习俗7:贴葫芦花
老北京人喜欢葫芦,因为葫芦是“福禄”的谐音。古时人们会用红色毛边纸剪成葫芦,里面包括“五毒”图案,称为“葫芦花”,五月一日贴出,五月五日午时摘下扔掉,称为“扔灾”。
▼习俗8:点雄黄酒
老北京人在端午节还有点雄黄酒的习俗,会把酒在男孩的额头上写“王”字,在女孩的头上点五个点,人们认为,这样蚊虫苍蝇会被雄黄酒破解,驱邪避害。
传统文化中对于这一天的禁忌也是不少的。
1.忌恶日
由于五月为“恶月”,重五是个不吉利的日子,所以这天又有“躲午”的习俗,即周岁以内的婴儿要送到外婆家去躲藏以逃脱灾祸。
2.忌吃娘家粽子
出家的闺女走娘家,不须在端午节之前回婆家,即不能在娘家过端午节,否则,就会倒大霉。有俗话说,“吃了娘家的端午粽,死得全家都不剩”。
3.忌游泳
有些地方在这一天忌游泳,尤其忌到曾经溺死过人的地方游泳,因为人们认为,在端午节那天“溺死鬼”最凶,要找替身“还阳”。所以又有投粽子入河让其分享免其作粽的习俗。
4.儿童戴的香包忌丢失
在北方一带,小孩子有佩戴香包的习俗。小孩子戴的香包是不能丢失,传说如果小孩子丢失了佩戴的香包,一年之内会有大灾。端午节过了以后,小孩子要将所戴的香包扔到水里,这样才能免除火灾。
5.避五毒
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蛇,蜈蚣,蝎子,蜥蜴,癞蛤蟆)出没之时,民谣说:“端午节,天气热,“无毒”醒,不安宁。”端午节驱五毒用意是提醒人们要防害防病。每到端午节,民间要用各种方法以预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贴五毒图,以红纸印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针刺于五毒之上,即认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横行了。这是一种辟邪巫术遗俗。民间又在衣饰上绣制五毒,在并上缀五毒图案,均含驱除之意。有的地方的人们用彩色纸把五毒剪成图像(即剪纸),或贴在门,窗,墙。炕上,或系在儿童的手臂上,以避诸毒。
主办:西昌市委宣传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