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端午习俗话养生,习俗不当害人命

发布时间:2017-4-25 13:17:36   点击数:
端午习俗话养生

在民间习俗中,五月又被称为“恶月”或“百毒月”,用现代观点解释,此时天气由暖而热,万物生长,枝叶渐茂,但良莠并至,泥沙俱下。

在动植物繁殖的大好季节,蚊虫、苍蝇、疫气等亦得滋生。古人给端午节留下很多习俗,赛龙舟、吃粽子之外,还会在家门前挂上艾叶,饮用雄黄酒等。这些习俗蕴含着古人驱毒避瘟、防疫祛病的养生智慧。

那么这些习俗是否真的对人体有益呢?且看本报为您逐一分析。

端午习俗饮雄黄酒,不宜饮用防中毒

在端午节饮雄黄酒是民间流传已久的习俗之一。据称雄黄“性寒,味稍苦”,“善能杀百毒、辟百邪、制蛊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

传统医学中,雄黄主要是外用于杀虫、解毒,治疗痈肿疔疮、湿疹疥癣、蛇虫咬伤等。

雄黄又称鸡冠石,是一种含砷的有毒矿石,其主要化学成分是有毒的二硫化砷,遇热易分解为三氧化二砷,也就是砒霜。因此,中药学上有雄黄忌火煅之说。

人如果误服,5~50毫克即可引起急性砷中毒,中毒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水样大便,便中带血,同时伴有肝、脾、肾功能损害,血压下降和循环衰竭,甚至出现中枢神经系统麻痹、意识模糊、昏迷等。此外,雄黄外用也不宜大面积涂擦及长期持续使用。

因此,不仅不能自制、饮用雄黄酒,就是含有雄黄的药品,也应当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

端午习俗吃粽子,肠胃不好要忌口

中医认为,端午节后,便进入了夏季最热的月份。由于苦夏难耐,有些人会有上火、中暑现象发生,而此时常吃粽子,确实是药食同源的解暑良“药”。

然而,糯米黏度高、难以消化,消化功能差的人吃了会肚腹闷胀,有人甚至一吃就“滞”。加上糯米的主要成分是淀粉,热量高,升糖指数高,故糖尿病患者不宜多吃,老人、小孩等消化能力弱的人也不宜多吃。

如果在粽子中添加了五花肉、蛋黄等食材,脂肪、蛋白等含量较高,胆结石、胆囊炎和胰腺炎病人,心血管疾病病人,胃肠道疾病病人等亦应少食。

“四个建议”巧吃粽子

吃粽子时最好做到以下四点:

1.要注意棕子的分量,适当减少主食摄入,且最好选在午餐食用,尽量避免在早、晚餐食用。

2.建议吃粽子时搭配凉拌蔬菜、新鲜水果,帮助肠、胃蠕动,对吃粽子引起的肠胃道消化不良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3.虽然粽子可以冷食,但会比较硬,建议从冰箱拿出来后充分加热,煮热变软后再吃。

4.吃粽以素的糯米、绿豆粽为佳。若自己包粽,可以加一些薏米、香菇、竹笋等来增加纤维含量;用瘦肉代替咸蛋黄及肥肉,减少肥腻感。

按摩帮助缓解积食

吃了粽子后,如果出现胃脘胀痛、嗳腐吞酸、嘈杂不舒、呕吐腹泻等现象,可以尝试自我按摩进行缓解:

点按足三里:足三里穴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胃胀、胃脘疼痛的时候按足三里要同时往上方使劲;腹部正中出现不适只需往内按就行了;小腹上的病痛则往下方使劲。

点按中脘:中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由上往下,随呼吸缓缓下压2~3秒,然后快速撤离。操作2~3次,会有气往下行的感觉,则胃胀自消。部分人操作后有排气、排便感,此为正常反应,效果更佳。

摩腹:中医认为,人体的腹部为“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经常按摩肚腹,能协调脾胃,调和五脏六腑气血运行,促进肚腹血液循环,提神、补气、添精等作用。操作方法:以肚脐为中心,按顺时针方向,稍用力缓缓推摩腹部,至左下腹(结肠部)可稍稍加力。摩腹保健宜在晨起空腹或睡前操作,每次36圈,每天操作2次,以腹部温热、舒适感为佳。如治疗食积、腹胀、便秘等,则不拘时间,次数和力量可适当加重,以腹部肠鸣、排气、排便为佳。

端午习俗:插艾草、菖蒲过敏体质者勿跟风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插艾、菖蒲和柚子叶也是传统习俗之一,还有市民用其煮水洗澡。

艾叶防病治病效验方

艾草在中医中被称为“百草之王”,用途很广。《本草纲目》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于针灸,故又被称为“医草”。

下面是一些常见民间效验方,供您参考:

烟熏防病:干艾叶50克,苍术、菖蒲、白芷各30克,雄黄10克,置于铁锅、搪瓷盆或铁桶等容器中,点燃后人迅即离开,烟熏45分钟后,开窗通风即可。一般每月可熏1~2次,对室内消毒有较好的作用。

治脚癣:把脚洗干净后,用艾条(中药店有售)烟熏烤患处。另可以用艾灸关元穴和神阙穴。

治皮肤溃疡:艾叶、茶叶、女贞子叶、皂角各15克,水煎外洗或湿敷患部,每日3次。

治皮肤瘙痒:艾叶、千里光各30克,加水浓煎后温洗患处10~15分钟,每日1次,10日为1疗程。

治疗带状疱疹:用白酒浸泡艾叶(浓度约20%),取其滤液与等量饱和石灰水混合后涂擦患处,每天涂抹6~8次。

治面瘫:取艾绒一小团,切大片生姜8~10片,在姜片中心穿孔数个,上置艾绒柱灸用。口歪斜向左侧,则灸右侧;反之,灸左侧。先灸下关穴,然后由下关至颊车穴反复移动,移动时姜片不能离开皮肤,每穴隔姜灸3壮为宜,灸至皮肤湿润红热、患者能忍耐为宜,每日灸1次,7日为1个疗程。

艾叶药膳不妨一试

艾草亦有很高的药膳食疗价值。

姜枣艾叶饮:生姜10克,红枣20枚,艾叶3克,红糖30克。将姜、枣、艾叶洗净放入砂罐中,加入适量清水,慢火煎熬,枣烂后,加入红糖。以此代茶,随量酌饮,可补血暖宫、行气止痛,适于妇女闭经、经期腹痛、子宫虚冷。

艾叶生姜煨鸡蛋:艾叶15克,生姜25克,鸡蛋2个,加水适量同煮。待鸡蛋煮熟,剥去壳,复入原汤中煨片刻,吃蛋、饮汤,每日2次,温经散寒,止血安胎,适用于崩漏及胎动不安、习惯性流产等症。

艾叶鸡冠花酒:艾叶10克,红鸡冠花5克,川芎3克。将三味药切细,浸入黄酒毫升,泡足15天后即可启用,每次10~20毫升,每日2次.行血化瘀,解郁止痛,适用于妇女产后气血不和,肝郁不舒之两肋胀痛、腹痛、胸闷等症,对子宫肌瘤亦有治疗作用。

艾叶虽然用途广泛,但对消化道及皮肤有一定刺激性,大量服用还可引起中毒。因此最好在中医专家的指导下使用。

端午节养生三个要点

前言

端午节如何养生?我国传统的民俗节日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除了吃粽子、划龙舟外,端午节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全民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长寿的大节日。因为此时天气日渐炎热,蚊虫苍蝇滋生,被称为“恶月”或“百毒月”。古人还把五月端午称作“卫生月”,可以说端午节蕴藏着丰富的养生保健知识。那么端午节该如何保健呢?

运动通调气血

端午时节是一年中阳气至盛的时段,天气较烦闷,假如工作压力大,人体生理气血运行不顺,容易烦躁忧郁、心悸胸闷。情绪的变化,会影响脏腑的功能,亦可导致精神疾患,如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脾。夏季养生,宜使脾胃心肺之气调顺。所以除了药物、食疗及平和心态外,也应同时加强运动。全身气血畅通,可增益心肺功能,调理脾胃代谢,通调气血循行,忧郁情绪也随之化开。   

综上所述,在端午节之际,吃粽子以食疗食补增加营养,挂艾蒿以清洁消毒避邪,喝雄黄酒以加强自我保护,划龙舟以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实为一套系统的养生健身体系,从此也可看出祖国的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饮食强身防病

每年到端午节这一天,人们都有吃粽子的习俗。相传它起源于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五月初五投汨罗江殉国,以寄托对这位爱国诗人的哀思。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国人到五月初五食粽子的习俗。北方的江米小枣粽子,以甜味素食凉吃为主。而南方则可分苏式和广式两大类:苏式粽子有糯米、赤豆、豆沙等素粽及鲜肉、火腿等荤粽;广式粽子则大多偏于荤食粽,有叉烧蛋黄、猪油豆沙、鲜肉蛋黄粽等。   

尽管我国南北方的粽子风味、特点和做法不同,但都以糯米和粽叶为主料。祖国医学认为,糯米是粮食中的佳品,具有很好的食疗作用。据“本草”中的药性分析,糯米味甘性平,有益气健脾、开胃消食的作用。粽子的配料也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如小枣、赤小豆、绿豆等具有补血安神、利尿排毒的功效,而火腿、鸭蛋黄、鲜肉等都是营养丰富的食品。更值得一提的是,用来包裹粽子的粽叶更有讲究。北方大多用芦苇叶,南方多用竹叶或荷叶,这些叶子都有很好的药用功能。如:苇叶可以清热生津、除烦止渴;竹叶可以清热除烦、利尿排毒;荷叶能清热利湿、和胃宁神。   

端午正值立夏之后,食粽能于清淡中平补,在平补中清化,确实是一个适时的食补、食疗的绝妙处方。当然,食用时也应有所节制,糖尿病者、老人及小孩不宜多吃。

中草药避毒祛邪

说端午不得不话艾草。它是一种药用植物,艾叶味苦,微温无毒,有温气血、逐寒湿之功,又有芳香避秽之能。据说,民间有“悬艾人,戴艾虎,饮艾酒,食艾糕,熏艾叶”的民俗。有的人家在堂屋、床头等处也挂上艾草。端午时节空气潮湿,而艾叶的芳香清新,能祛除毒气,除污,净化空气,保持室内清洁卫生,起到消毒预防疾病的作用。民间有种说法:艾草可以治百病、招百福,挂在门上可以祛除各种毒物,使人身体健康。所以古人称“艾”可以“避邪”,至今有“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之说。   

此外,端午节常用的中草药还有菖蒲、青蒿、香茅、柚叶等,一起用水煎后当茶饮用,或者泡酒饮用,都有很好的保健疗效,可以预防疾病。

历史







































广东白癜风医院
北京白癜风正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guart.com/whys/644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