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 文化影响 >> 诸城粽子端午时节央视亮相那些与粽
今天又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这几年,端午的传统味道逐渐转淡。在很多人心中,端午节俨然成了粽子节,其实端午除了吃粽子还有许多其他的习俗,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讲述下诸城那些与“粽”不同的端午习俗,唤起大家对于传统节日的那份回忆吧~
诸城粽子高大上,端午时节央视亮相
诸城那些与“粽”不同的端午习俗
端午节品味端午
五月五粽是情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诸城周边的端午节在内容上与黄河流域其他地方一致,吃的粽子也大致相同,为黄河流域特有的槲叶粽。槲叶粽算得上是中原美食文化的代表,近些年来由于使用的材料受限,渐渐被长江流域的苇叶、箬叶粽压过了势头。槲叶粽特点有三:一是包粽子的粽叶用的是槲叶,有的地方叫菠萝叶;二是粽子内料以大黄米为主,历史上曾经是粘小米,由于产量太低,现在已基本上绝迹;三是外形为双枕形,因此河南伏牛山等地称其为“槲对”。
端午节中有一别称,女儿节,与五丝有关。相传端午最初是给女孩子过的节日,是中国的女儿节,用红、绿、黄、白和黑色粗丝线搓成彩色线绳,系在女孩子的手臂、颈项上,叫长命缕、续命缕。还有一说,就是在端午节后的第一个雨天,把五彩线剪下来,扔在雨中,会给你带来一年的好运。端午节当天,天还未亮之时,家中长辈会悄悄将漂亮的五丝系到孩子的腕子上,若孩子是幼儿,则手腕脚腕都系,若孩子是儿童,则可只系手腕。七天以后,当遇到下雨天,就可将五丝剪下扔到水里,传说那好看的五丝会在水中化作蚯蚓,庄稼就会有个好收成,一说彩线会化作祥龙,保佑孩子平安健康,为孩子带来一年的好运。
无论是化作蚯蚓为庄稼松土得到一个好收成,还是化作祥龙保佑孩子平安健康,五丝所承载的都是农业社会里人们最朴素最真挚的祈愿,系于腕上那小小的五彩线,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还能看到的五丝到了今天,只有在诸城东南部的山区,还能在端午节时重温这旧时物事,城区孩童的手上那漂亮的五丝早已渐行渐远,模糊不见。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责编:十一
原创文章,欢迎分享,转载需经授权。
白癜风能痊愈吗北京儿童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