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端午习俗养生时令香包药方

发布时间:2017-4-21 13:59:58   点击数:

?端午节有这么多的讲究和文化内涵

耐心往下看

今年又特邀同仁堂药学专家为大家特配香囊药方啦~

端午,即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重五、午日、夏节、蒲节。

在湖北、湖南、贵州、四川一带,端午节又分为大端午与小端午,小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大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日。

端午节在中国是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还有很多习俗呢:

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

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

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

《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以浴驱邪。▼

端午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

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

《风土记》:“五月五日,与夏至同,……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古语曾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

端午的原意,是阳气达到顶点,古时端午应该是阳历的夏至节,每到端午正午,民众会争相把鸡蛋直立于地板,据说端午节阳气最重,可使鸡蛋直立,只要能直立鸡蛋者,代表吸取了天地的阳气,会得到一年的好运。▼

为嘛会这样,端午的正午时分,太阳直射北半球,太阳引力与地心引力互相作用,恰巧形成两股反方向的拉扯力量,这股力量作用在放在地上的生鸡蛋上,就像一双无形的手在牵扯着鸡蛋,使它不会东倒西歪,鸡蛋就能够轻松地“站立”起来了。

小编在端午之前,就试着练习“蛋定”了,已经成功,秀给大家看看,注意这两颗鸡蛋是一个大头朝下(右)一个小头朝下(左)▼

至于经验嘛,还是要内心平静,精神专注,淡定则蛋自定矣。想要练习静心,不妨回复“静坐”二字给文化传统试试,有系列的方法噢。

再来说说端午民俗和健康的关系: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有一定的养生内涵,五月初五端午节,此时人体阳气上升,湿浊之气下降,将分而未分,期盼助力。

此时民俗有荡秋千、赛龙舟、吃粽子、佩香包、熏艾叶或洗浴、斗草等。皆应端午之节令。

1、吃粽子借粘物裹浊下,借清香助阳升。

2、荡秋千,荡也,退浊也。

3、龙舟,竞也,赛,健也。

4、斗草,亦健也。

5、辟邪、除恶、解毒:饮菖蒲酒、雄黄酒的习俗—振阳气退阴浊。明刘若愚《明宫史》“初五日午时,饮朱砂、雄黄、菖蒲酒、吃粽子”。清顾铁卿《清嘉录》“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以饮,谓之雄黄酒”。

6、壮阳增寿:饮蟾蜍酒—癖浊去恶助阳气,则寿考。

7、镇静安眠:饮夜合欢花酒,交通阴阳以安魂定志。

8、五月初五和药时:中药,特别是成药,首先应承认它是一个开放系统,即与天地相感,首先是在天地大系统下整合才能完成其和合制药的过程。旧时讲究在阴历五月初五和药,因此时人体阳气上升,湿浊之气下降,将分而将分,在这天和药则是利用五月初五的节气特征,使芳香散浊开窍的药性更加显著。

这时的节气特征也是酿酒的节令依据。

适合今年的香囊药方是什么呢?

年清明至今,心脾不足,心脉淤阻,皮肤湿疹,带状疱疹疾患增多,中气虚寒为背景。

故配置香囊方建议如下:

艾叶20克,石菖蒲10克

檀香5克,沉香5克(沉香木即可)

公丁香3克,雄黄面0.5克

做法及用法:按以上药物比例混合,研磨成粉,可佩戴可燃香。燃香时取少量药粉,与捣为绒的艾叶混合,置于香炉燃烧,去端午浊湿,开胸解闷。或将药粉填充于空的香囊袋,佩戴身上或挂于室内,车内,即可。

PS:本配方由本平台特邀同仁堂中药专家专为今年端午配置,供订阅用户参考使用。去药店抓一副大概十来元,做多个则多抓几副。

燃香法▲车内悬挂▼

各式香囊,挂脖、戴腰间、做包饰,均可▼

小编在此提前祝大家:粽子多多,健康多多。记得戴香包噢~~

···文化是生命的最好滋养···

文化经典

艺术生活

健康养生

思想新知

订阅公号:wenhuact;投稿:wenhuact

qq.







































白颠疯图
北京中医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guart.com/jbjj/640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