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 基本简介 >> 端午节的来历和由来,不仅仅是为了纪念屈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端午节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丰富民俗内涵的节日。它的来历和由来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起源于上古时代百越先民对龙图腾的崇拜,二是与楚国诗人屈原的爱国情怀有关。
以下分为三点详细阐述一下端午节的来历和由来。
一、上古传说端午中的“端”指的是开端,“午”指的是五月,这是从天象推算出来的,寅为正月,到了五月便属“午”,故而端午节指的就是五月初五,因为此时阳气最盛,又称为端阳节。
据闻一多先生的考究,端午节其实在屈原之前的一千年就有了端午节。当时的百越人将龙视为他们的图腾,每逢五月,东方苍龙高悬在中天,有飞龙在天之势,他们便会举行盛大的祭拜祈福活动,因此端午节在古代也被称为“天中节”,赛龙舟、吃粽子等习俗都是为了祭祀而生。
由此也可以知道,端午节由来已久,是一个历史十分悠久的传统节日。
二、屈原的传说在众多端午节的由来说法中,爱国诗人屈原的传说是流传最广的。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臣,他才华横溢,忧国忧民,但由于受到贵族的排挤和诽谤,被楚王流放到沅、湘流域。在流放期间,屈原写下了许多充满爱国情怀和忧国忧民之情的诗篇,表达了对国家前途和人民命运的深深忧虑。
后来楚国都城被秦军攻破,屈原听闻之后深感绝望,在写下绝笔之作《怀沙》后,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当地人民为了纪念屈原,便在他投江的这一天举行各种仪式,如划龙舟、吃粽子等,以表达对他的怀念和敬仰。
翻阅历史资料可知,最早将屈原和端午节联系在一起的,是南梁吴均的神话志怪小说《续齐谐记》,由此可知,端午节由来与屈原的关系不大。
尽管如此,因为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的诗词深入人心,这种正能量的民族精神值得世代发扬,故而纪念屈原之说,也在端午节由来的说法中占据主流地位。
这是端午节被赋予的人文情怀。
三、其他说法除了屈原的传说外,端午节还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伍子胥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大臣,他辅佐吴王阖闾伐越建霸,夫差打败越王勾践后,伍子胥力主彻底消灭越国,但遭到了夫差的拒绝。在吴军大举伐齐时,越王勾践趁虚而入,大败吴师。夫差在战败后羞愤交加,赐死伍子胥。伍子胥在自刎前嘱咐家人:“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夫差闻言大怒,命人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端午节的内涵和形式也在不断演变和丰富。在现代社会,端午节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纪念屈原或祭祀龙神的节日,更是一个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时刻。
在端午节期间,人们会举行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划龙舟比赛、包粽子比赛、诗词朗诵等,以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敬仰。
同时,人们也会通过各种方式传承和弘扬端午节的内涵和精神,如倡导爱国主义精神、弘扬传统文化、倡导健康生活等。这种文化内涵和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今天需要传承和弘扬的宝贵财富。#深度好文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