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被誉为宋词的压卷之作,为什么是苏轼的

发布时间:2025/3/3 12:06:28   点击数:

新式族谱文化系列-节日起源中秋节

新式族谱—文化委员会资料整理,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多年前,苏轼在山东密州羁旅,适逢中秋,遥望天上的圆月,怀想远方的亲人,纵笔写下了千古名篇《水调歌头》,表达了对其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作者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在月的阴晴圆缺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之作。以写中秋明月的孤篇神作名垂后世!

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至亲的悠远、深长的情愫,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中秋节与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年5月20日,国务院将中秋节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节的源流在哪里?

树有根,水有源。中秋节的起源可以追溯至上古先秦。中华文明早期崇拜自然的对象是太阳、月亮、山川,上古中华一直以来就有祭天、祭地、祭日、祭月的礼仪制度。《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夕月”就是拜月之意,昭示月亮圆时祭月在当时就已成为定制。

汉魏时期,祭月逐渐走向民间,从礼法行为渐次演变为民俗文化。在秋季正中,刚刚喜获丰收的人民,围聚一处享受丰收的食物,并举行仪式感谢自然馈赠的同时,亦欣赏天上垂挂的明月,感慨造物的神奇和人间的圆满,因此中秋逐渐成为民间节日。

进入唐代,政通人和,物阜民丰,选择中秋时分祭月、赏月颇为流行,闪现于许多诗人名篇中的都是咏月的诗句,中秋节开始成为固定的节日。清代官修大型类书《渊鉴类函》卷二十《中秋三》记载:“《唐太宗纪》,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三公以下献镜及盛囊。”传说唐玄宗梦游月宫时,得到了无愧于音乐舞蹈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霓裳羽衣曲》,民间才开始盛行欢度中秋节的习俗。每年的这一天,无论是首都长安,还是万里之外的海角天边;无论是宫廷贵族,还是普通百姓,都要和身边的亲朋好友团聚,对月祭祀,载歌载舞,享受一夜的美好时光。

到了宋代,因为商品经济和城市文化的发达,民间对于中秋节更为重视,并出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东京梦华录》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芋之声,宛若云外。”

明清两朝的赏月活动,盛行不衰。《燕京岁时记》载:“京师之曰八月节者,即中秋也。每届中秋,府第朱门皆以月饼果品相馈赠。至十五月圆时,陈瓜果于庭以供月,并祀以毛豆、鸡冠花。是时也,皓魄当空,彩云初散,传杯洗盏,儿女喧哗,真所谓佳节也。惟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

随着汉文化的对外传播,中秋节也逐渐成为盛行于东亚地区的普遍节日之一。

由此可见,在历史长河中,中秋节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历经沧桑岁月积淀而成的。中秋节滥觞于民间,获益于上至天子、下自庶民的同频共振的推动,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中秋节有哪些传统习俗?

由月生发而来的中秋节的传统习俗,自然与月有关,诸如:祭月、吃月饼等。

习俗之一:祭月。

中秋节本就从祭月的传统演变而来,因此中秋成节之后,在中秋之夜祭月便成为一种从皇室到民间共同的习俗。皇室祭月礼仪繁复、盛大,很多用于祭月的祠庙留存至今,如北京的月坛始建于明世宗嘉靖年间。

自宋代起,单纯的祭月习俗开始转变为乞求月神赐福的祈祷:男人祈求功名利禄,女人祈求貌美如仙。到明清时期,祭月的祈求味道仍然浓厚,并在民间形成了一套相对固定的祭拜仪式。

明代《帝京景物略》记载有京城的中秋祭月风俗:“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家设月光位,于月所出方,向月供而拜,则焚月光纸,撤所供,散家之人必遍。月饼月果,戚属馈相报,饼有径二尺者。女归宁,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团圆节也。”该段文字描述的就是中秋之夜,京师平民设祭案、供品,对月祭拜的场景。

到了清代,中秋祭月之俗仍存。《清嘉录》载:“人家馈贻月饼为中秋节物。十五夜,则偕瓜果。以供祭月筳前。”

习俗二:吃月饼

月饼是从汉代的胡饼演变而来的。中国早期的饼代指所有面食,如面条被称为“汤饼”。到了汉代,由于芝麻、核桃等食物传入,中国出现了以核桃等为馅的圆形烤饼,被称为胡饼。

唐代时,胡饼是长安市民很常见的日常饮食,并未特定中秋节食用,胡饼衍生出月饼发生于宋代。当时,宋朝皇室喜欢食用一种俗称“小团圆”的宫廷糕点,其制作方法已经摆脱胡饼而类似于今天的月饼。

“小团圆”从皇家逐渐普及至民间,广受人民的喜爱。苏轼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这个时候,有匠心别致的糕饼师已经逐渐在“小团圆”的面皮上印有各种图案,已经和今天的月饼不相上下。

在各地月饼中,以广式、苏式和京式最为有名。

中秋节有哪些神话传说?

中秋节也留下了许多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

嫦娥奔月

传说上古时期有个名叫后羿的英雄,他为人民付出了太多(“后羿射日”)。为彰明他的丰功伟绩,昆仑山上的西王母赠予他一粒仙丹。据说人一旦食用了这仙丹就可以长生不老,但是后羿“束之高阁”,没有食用,因为她实在舍不得自己的妻子嫦娥。

后羿有一个叫逢蒙的弟子,他知道了这件事,就趁后羿不在时去偷仙丹,结果被嫦娥发现了。逢蒙威逼嫦娥交出仙丹,嫦娥和他百般周旋,但逢蒙始终不肯离开,嫦娥无奈之下只好一口把仙丹生吞下去。

嫦娥吃了仙丹后,突然觉得身子越来越轻盈,居然飘飘悠悠地飞了起来。嫦娥飞出了家园,飞过了山岗,越飞越高,最后朝着月亮飞去......

后羿外出返回,不见妻子嫦娥,赶忙四处寻找,但“一无所获”;而此时,他只见皓月当空,又圆又大的月亮上树影婆娑,一个人正站在一棵桂树旁深情地凝望着自己。那不是自己的妻子嫦娥吗?后羿赶紧连声呼唤,不顾一切地朝着月亮紧追而去,可是他向前追三步,月亮就向后退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上了。

吴刚伐桂

上古时代,有个西河人名叫吴刚,他醉心于修道,于是离乡背井,拜访名川大山,四处寻找神仙修道。一晃而过三年时间了,吴刚想念家乡的妻子,于是便收拾行装踏上了回乡的路。

到家后,阔别已久的吴刚顿时傻了,原来,在他离家修道这几年,家里出现了一个重大的变故。

吴刚离家之后,妻子一人独守空房,无比寂寞,恰在此时炎帝之孙伯陵途经此地,看到吴刚妻子美貌,便勾引了她,两人私通了三年,期间吴刚的妻子产下了三个孩子。

一见此景,吴刚顿时火冒三丈,他一气之下杀掉了伯陵,然后丢下妻子离家出走了。伯陵之死触怒了炎帝,炎帝震怒之下,将吴刚发配到遥远的月亮上,命令吴刚把一棵桂树砍倒,之后才把他放回人间。这棵桂树高达百丈,有几抱之粗。吴刚手持利斧,砍了一天又一天,他前一天砍断的地方第二天又愈合了,就这样周而复始,吴刚永无休止地在月亮上砍树......

而此时,吴刚的妻子因为对丈夫的愧疚,命她的三个儿子飞往月亮,陪伴吴刚。一个变成了蟾蜍,一个变成了兔子,一个变成了蛇。

此外,中秋节还有高奏凯歌的故事。

明朝中期,倭寇肆虐东南沿海,人民苦不堪言,民族英雄戚继光受命抗倭。大明嘉靖四十一年,戚继光率领戚家军进攻盘踞于福建沿海的倭寇,大军势如破竹,迅速就攻克了倭寇据点横屿。

胜利后,戚继光率军凯旋,部队在宁德暂做修整,当时恰逢八月中秋佳节,戚继光和全军将士一道赏月,共庆横屿大捷。当时,军纪规定军中不可饮酒,宴席无以助兴,戚继光于是离席口授一首《凯歌》,教给将士们唱和,以歌代酒,激励士气。

《凯歌》这样写:

万众一心兮,群山可撼。

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

主将亲我兮,胜如父母。

干犯军法兮,身不自由。

号令明兮,赏罚信。

赴水火兮,敢迟留!

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

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

如果我的文章对您有价值,别忘了点赞、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guart.com/jbjj/3593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