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从杜甫被抢茅草一事,

发布时间:2024/1/12 18:16:42   点击数:
临沂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ys/171021/5779693.html

安史之乱期间,杜甫在投靠唐肃宗的路上被叛军俘获,因官职太小,所以并没有像王维一样被囚禁,得以逃脱,历经波折拖家带口来到相对安宁的成都。在这里他在好友的帮助下,获得一小块土地,并建造了几间茅草屋,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杜甫草堂”。初到成都的几年,他终于暂时不考虑战乱,不担心流亡逃窜。他和家人在此安居乐业,其乐融融,这期间写下一些颇有田园风格的诗词。

不过,好景不长。没几年成都貌似也不安全了,时有战事发生,加上茅屋经过几年风吹日晒逐渐变得破败,这让他忆起当初因战乱逃命的可怕回忆。这年八月,一场秋日的狂风吹落了杜甫茅屋顶部的茅草,南村调皮的儿童发现了,争相来抢,抱着逃进竹林。杜甫在诗中这样描述:“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奇怪,茅草又不值钱,为什么他们要去抢呢?儿童来抢,他们的父母亲怎么不来归还并赔礼道歉呢?

我猜大概有以下两点原因:

抢走茅草自家来用。

我们都知道战乱对普通百姓的影响,局势动荡、田地荒芜,百姓流离失所,每天都挣扎在生死线上。正如杜甫在《兵车行》中所言:“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彼时,家家贫困,房屋肯定也和杜甫家的一样破败不堪。狂风不只刮飞了“杜甫草堂”屋顶的茅草,肯定也吹翻了其他人家的茅屋顶。因此,孩子们看到被吹落的茅草,不管三七二十一只要能救急,就尽量多抢,以便修葺自家房屋。

儿童不懂战乱的苦,诗人是在做比较。

无论什么时候,儿童对战乱的概念恐怕都要弱于成人,他们天真烂漫或许没有体会到战争给他们带来的影响,即使能感受得到,但也不会如成年人一样为未来忧心。他们会在穷苦中找到最单纯却又最宝贵的趣事。或许,正是看到杜甫拼命守护被风吹跑的茅草,他们觉得有趣,为了“搞破坏”就和杜甫争抢,并藏了起来。看着杜甫惊慌失措的样子,他们觉得搞笑,甚至不明白为何茅草被这位长者视为“珍宝”。用儿童的天真烂漫对比成人生活的艰辛,形成反差,令人印象深刻。

儿童来抢,他们的家长怎么不来归还并赔礼道歉呢?

我猜可能这些孩童并没有将抢到的茅草带回家,而是藏到了竹林中,故意不让杜甫找到。他们以为这是一件趣闻,殊不知给杜甫一家带去了“屋漏偏逢连夜雨”的悲惨遭遇。不过,还有一种可能是顽童的父亲、爷爷、兄弟等都被征兵去了战场,而母亲独自抚养年龄尚小的孩子根本就没空也没有心思去管教,毕竟战乱年代,普通百姓吃饭都成了问题,还在乎“儒家礼义廉耻”?

也许正是考虑到这点,心怀大爱的杜甫才没有和抢走茅草的儿童较真,只是轻叹道:“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他不是呼不得,而是无可奈何,战乱让太多百姓流离失所,和他一样居住在破漏滴水的茅草屋的流民何其多。念及此,他恨不得拥有千万间牢固的遮风挡雨的场所,来庇护天下可怜的人儿,所以才没有追回儿童抢走的茅草。足见杜甫心中藏着对战乱时代苍生的爱!

往期精彩推介

端午节不能祝别人快乐?纯属子虚乌有,一首唐诗足以证明

夏至:酷暑来临前的宁静,且看古代诗人是如何推崇它的

王维简单四句诗,用一种花比喻人生,读后想明白很多事

费玉清的《一剪梅》欧洲爆火,可是你知道一剪梅的含义吗?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涉及侵权,烦请告知,立删!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guart.com/jbjj/3447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