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 基本简介 >> 地域文化简述满族民俗剪纸
编辑:孙 晗
满族民俗剪纸起始于其先世肃慎人,当时称“嬷嬷人”。肃慎人是东北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满族嬷嬷人”剪纸源于原始母系社会,是由肃慎人祭奉祖先之物“嬷嬷人儿”演变而来。由于当时生产力低下,肃慎人狩猎于长白山脉,穴居于地下,对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所产生的灾难无法驾驭,便凭借幻想认为世上一切物质都和人一样有生命和灵魂,具有知觉、感情和意志,从而产生了屈从、祈求、敬畏和感激,形成了动物崇拜、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也有了祭祀活动和人与神沟通的中介——萨满和祭祀品——剪纸。剪纸是用来祭祀祖先的。据说原始母系社会里,第一位女萨满“他拉伊罕嬷”就是用鹿皮剪嬷嬷神偶来祭祀。当时肃慎民俗剪纸主要用桦树皮、鱼皮、兽皮等材料,拿铁剪和猎刀剪划而成,其造型粗犷古拙,可站可立(见《满族嬷嬷人图》)。
这种民俗剪纸依靠大自然,就地取材,这正是它富有生命力,得以繁衍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长白山、松花江富饶的资源为肃慎及其后裔满族的民间剪纸的加工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原材料。树叶、桦树皮、鱼皮、兽皮等作为剪纸的天然材料,而这种材质的天然纹理又为“嬷嬷人”剪纸作品增添了美感。满族人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开发了原始的木、皮等,剪出美丽的人和物,为生活增添色彩和情趣。嬷嬷人剪纸注重实用,古朴自然,呈现着原生态风情,有着白山松水的厚重。没有精细的技巧,一般人都能从事加工,只要耐用好看就可。这与满族人实在的性格,注重现实有关。早在金代,女真人的服饰、鞋帽、箱柜、窗户等生活用品,尤其是女人的衣服描龙画凤,镶花边缝牙子,就已经离不开描剪花样子了。
到了明清之时,又增加一些地方性的习俗,内容异常丰富。有段史料记载说得十分逼真:“过新年,剪春牛,窗花门前处处同。剪鸡虎,守门户,镇宅除旧迎新春。元宵节,赛花灯,挂上灯笼扎富根。填仓节,贴剪纸,风顺雨顺好兆头。二月二,龙抬头,剪个葫芦除五毒。清明节,摆剪纸,扫墓祭祖有孝心。端午节,午端明,剪纸送瘟好吉祥,七月七,剪织女,传艺乞巧在民间。中秋节,祭明月,团花剪纸合家欢。九月九,剪孝子,养老送终是本分。布新房,有喜花,子子孙孙有根根。盼喜雨,剪天妇,倾盆大雨灌庄田。大寿日,献寿星,五福捧寿不老松。过满月,备佳肴,莲花鲤鱼年年有。串亲戚,带礼花,白馍红纸糕饼花。剪纸虎,戴虎帽,长大成人龙虎貌。”这段记载通俗易懂,不是填字上口的言语游戏,而是纯正无邪的真实写照。
满族民俗剪纸为后人留下了吉林满族历史的缩影,为满族文化遗产留下了佐证依据,为研究伯都讷满族民间美术工艺品留下了有意义的实物,这对于挖掘、抢救、保护、传承满族文化遗产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伯都讷满族剪纸,在金朝时期由于受洪皓创造“桦叶四书”文化的引领发展很快,很有名气。但后来由于清朝入关,满族人被中原先进经济文化的吸引,大量往南迁徙,以及留居东北的满族人受汉人文化的影响,这种满族民间艺术形式逐渐冷落下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满族剪纸大有绝迹的倾向。近些年来,由于重视挖掘、传承地域传统文化又逐渐复兴,满族剪纸的创制又有些活跃起来。宁江区文化馆主办一次“伯都讷满族民间剪纸作品展览”,展出了李艳玲剪纸艺术家近年来创作的具有满族民族民俗特点及满族独特的表现手法的满族剪纸作品二百余幅,吸引了许多美术爱好者的眼球,并给展览作品很高的评价。有些人跃跃欲试,想要动起剪刀,剪制具有伯都讷地域特点和满族特色的满族民俗剪纸作品来。这是满族民族剪纸要复兴,要传承,要发展的好兆头,它将使文化部门更加重视起来,区文化馆领导的超前意识为发展,繁荣我区的地域文化起到了率先的作用。笔者以为要传承研发民族民俗剪纸艺术,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文化部门应该做到:一要建立伯都讷满族民俗馆,(内展满族绘画、剪纸、绣品、雕刻、扎彩、家具、工艺品、生产生活品等作品和藏品),宣传地域文化,打造伯都讷特色旅游名牌。二要招商引资,把满族民俗作品美术绘画、剪纸、刺绣、扎彩等工艺品推向省内外市场。三要扩大满族文化作品、制品的创作队伍,调动民俗作者的积极性,发展他们的长处,营造和谐、宽松、积极向上的创作环境。
请北京白癜风可以治好吗北京治疗白癜风大概要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guart.com/jbjj/2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