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 基本简介 >> 又到一年端阳时
家乡习俗,把“端午节”叫做“端阳节”,把“龙舟”叫做“龙船”。
每年端阳前后,仿佛老天爷刻意安排似的,大雨下个不停,河里总会涨水,大人们说,这是因为要赛龙船了。
其实在我儿时的记忆里,从来没有任何与赛龙船有关的细节。家乡倒是有一条大河。一到“端阳雨”来临,人们就兴致勃勃地谈论起吃蚕豆、抓鸭子和龙船赛,哪里的河道水路宽阔,哪里今年要赛龙船,哪里的龙船做工精致好看……人们大声地谈论着,也有某户人家端阳节想出行的,便忙于安排农事,掐指算着去看龙船的时间,村子里充满了节日来临的热闹氛围。
到了初五,就有一两户人家扶老携幼早早出门,赶去邻县观看龙船赛,因为本县很少举办赛事,为了带孩子见识一回龙船,人们往往要赶几十里的远路,跑到邻近的县里去。回来后,又少不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宣讲,说话的人同样用了热烈的语调,兴奋地告诉大家今年龙船赛的盛况,比如有多少条船,每条船上有多少个人,或者观者的数目,卖的小吃有哪些,等等。端阳节里忙于田间劳作的绝大部分人们,这时酸溜溜地应和着,带着羡慕嫉妒。我们在一旁稀里糊涂地听着,只能遥远地想象一下龙船身上五彩斑斓的彩绘和那群光着膀子的威风凛凛的舵手,然而这些都太遥远了,还是吃点新鲜的煮蚕豆实在些。
老百姓一说到过节,似乎总离不开一个“吃”字。正月十五吃元宵,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重阳吃菊花酒,腊八吃粥,过年更是如此,简直就浓缩在一个“吃”里。按照家乡的传统习俗,还有更多节日需要用“吃”来追思:三月三吃荠菜煮鸡蛋,清明吃青,立夏吃笋……节日里可资谈论的总是餐桌上的各种味道,留给成长的记忆里最浓墨重彩的也是各种美食。
端阳,也离不开一个“吃”,因为这个节日和两千多年前的屈子的渊源,所以,端阳节不但要吃,还吃得很文艺,吃得很有历史感。端阳节里要吃“十子”,这“十子”是指名字里面有“子”的十种食物,诸如粽子、包子、豆子、蒜子、鸭子、桃子、李子等等,其中,粽子又可称得上是这个节日的象征符号。剥开层层粽叶,拳头大的糯米团里裹了几颗眉豆和一颗小红枣,糯米团带着粽叶的自然清香,粘粘的,棱角分明。我喜欢在糯米团里寻找眉豆和红枣,它们深深地藏身其中,偶尔吃到一颗,就有一种令人想大笑的幸福感溢出来。
很多年后,我才知道粽子原来有各种味道,甜的咸的,素的肉的,五花八门。
多半是因为家乡的人们向来节俭惯了,对吃从来都不太讲究,虽然这么多和“吃”紧密相连的节日,但我们儿时吃到的美食并不多。多年来,端阳节家里都不会包粽子,妈妈一般会提前一天买回几个包子来将就一下。有一年端阳节,小伙伴兰兰给了我一块“酸糕”。我从来没吃过这种简单到极致的食物,吃了一口,味蕾就被定格了,从此固执地认为它是世界上最难忘的美味之一。
确切地说,家乡的端阳节,形式大于内容。我们不会错过任何一个细节,比如插在门楣和窗棂上的艾叶和菖蒲,新鲜翠绿,苦香盈盈;比如涂抹在孩子们额头和肚脐的雄黄,就像扎染在肌肤上的记号,浑圆清晰;还有隔天就捣碎的蒜子水,散发着浓浓的酸味。天刚蒙蒙亮,大人就提着木桶,用长长的艾草沾着蒜子水,洒到家里的角角落落,连屋檐和柴房都一视同仁。剩下的蒜子水,被用来给小孩子泡澡泡脚,据说可祛病延年,保体态安康。
小时候对雄黄这东西没啥好感。有一年坊间流行《白蛇传》,电视剧也热播了好长时间。记得最深刻的一幕就是白娘子在端阳那天喝了许仙的雄黄酒后,变成了一条大白蛇。之后每年端阳时节,妈妈要给我们涂抹雄黄时,总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白娘子的遭遇,对雄黄心存芥蒂。
于是,端阳节过完了,我们还没吃过粽子,也没看过龙船。
后来有幸看过规模庞大的国际龙舟赛,比赛在厦门海边的人工湖举行,湖的名字就叫“龙舟池”,每年农历四月水涨船高的时节,湖边就悄悄地多出来许多彩绘的大龙舟,木雕的龙头昂然挺立。来自各地的职业赛手们早早就在湖面上训练,锣鼓喧天,号子喊得震天响。学校出了大门就是“龙舟池”,风光尽收眼底,一览无余。到了比赛当天,观者如潮,场面颇为壮观。然而,我好像从没去北京看白癜风哪里医院最好偏方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guart.com/jbjj/2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