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民俗咸阳永寿剪纸

发布时间:2016-11-25 1:38:46   点击数:

永寿剪纸,又称窗花,历史悠久,起源南宋,盛行明清,发源于渭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北屏古豳,南接闻名中外的乾陵,西邻东方佛教古刹圣地法门寺,泾河、漆水左右映带。周原文化、西部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相互渗透,南北风俗兼容的亚文化地带,形成了地域鲜明的剪纸语言,确立了关中民间剪纸的典范。明代,丝绸古道上的永寿,商贾云集,贸易往来,经济繁荣,使永寿剪纸艺术更加趋于成熟;到了清代、民国,永寿剪纸艺术达到了鼎盛,普及到家家户户,广泛流传至今。

剪纸是中国民俗文化中最为流行的艺术门类之一,源于民间,它一直被广大劳动妇女延续着,发展着,农耕之余,借助一把小小剪刀和色纸装点生活,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期望。永寿剪纸是一种很普遍的群众民俗活动,是农村妇女把生产生活中的喜闻乐见,通过小剪刀、色纸、小木板、油灯、针、纸钉等器材的紧密结合,掌握有法,运转自如的镂空色纸装饰家居。永寿剪纸的制作途径有两种,一是保留传统底样的灯熏法:首先取平整的一块小木板,在一面刷上水,拿一张白纸铺在刷水的木板上,把铺好的纸板上的水分刷尽刷平,随后把老人留下的花样粘贴在刷好的纸板上,用油灯进行熏样,熏好晾干,把花样取下,熏样即成。其次用色纸或油光纸,裁以底样大小五块色纸,与底样压在一起,用针扎眼、把麻纸剪成小三角形,用手搓成纸钉,穿入针眼,四周订好,把纸钉压平,剪纸装订完备,进行剪刻。二是思维制作法:作者根据自已的思维想象,先折好纸,不用底样,然后把想要剪的题材用铅笔钩出大概轮廓,进行开剪。

永寿剪纸,流传广泛,遍及全县各乡镇,以甘井、监军、永太、渠子、常宁的民间艺人居多,手艺精巧,刀工皆佳,图式多样,风格各异,构思新颖,大小不一。其艺术特征南北风格兼容,既有南方的细腻清丽、精致典雅,又有北方的大气豪迈、粗犷古朴,改传统直线排纹为弧线排纹。作品玲珑剔透、栩栩如生、富含妙趣。题材丰富、花鸟虫鱼、飞禽走兽、人物屋宇、民间故事、戏剧脸谱等吉祥物皆为表现对象。每张剪纸寓意着一个传说、一个吉祥物、一个祝福。剪纸艺人用五颜六色的彩纸剪成窗花、园花、云角、灯花等不同图式来寄情。以岁时节令为例,正月初一家家户户贴窗花,一派喜庆祥和气氛;正月十五闹花灯,灯贴剪纸,更加绚丽引人;三月清明节,祭品上摆放剪纸,表达怀祖之情;五月端午节,剪贴“五毒”以之避疫;七月七乞巧节,姑娘相聚一起,剪花样、赛智慧;九月九重阳节,剪刻重阳旗,寓示步步登高;十月一寒衣节,剪成衣、帽、鞋、被等图式,在大门前或坟地焚烧,寄托生者对亡者的哀思。

永寿剪纸与当地群众风俗习惯密切结合,蕴含着民族精神和广大劳动妇女的智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20世纪70年以来,先后有监军镇夏宽、甘井镇张艳娥、古屯村夏玉梅等民间艺人6次赴省内外参加展出并获奖,年部分剪纸作品随陕西民间美展赴东德、匈牙利和保加利亚展出。作品发表于《中国美术》、《美术》、《新观察》、《民间文学》、《工人日报》、《陕西日报》、《西安晚报》、《咸阳日报》等刊物。年,咸阳市群艺馆将永寿县甘井镇北庄村授予“永寿民间剪纸示范基地”。多年来,该县为省市艺术馆提供剪纸档案资料上千余幅,有关地县领导出国访问,将永寿剪纸作为贵重礼品馈赠国外友人。永寿剪纸历经二、三十代民间艺人承传,部分式样和工艺有所流失。三中全会后,永寿剪纸又获新生。年,永寿县文化馆对全县民间剪纸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普查、征集、挖掘、抢救、整理和建档,基本恢复了原貌,传承人已发展到二百三十人。其中以张艳娥、尚小红、袁金花、王金风、胡念念、宋阿丽、余淑云等为代表。通过他们的技艺创作出独具特色的具有丰富内涵的剪纸作品。

为了使这一传统的民俗文化广泛得到继承和发展。近年里,永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永寿剪纸保护领导小组,县上领导担任组长,县文化部门领导进行负责实施,制定了常期保护计划,申请保护资金,组建三个创作基地和一支很强的骨干创作队伍,按计划按步骤保护和开发,将这一门古老而传统民俗文化遗产传承于世。

文章来源:永寿旅游









































北京去哪里医院治疗白癜风最好
北京中医医院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guart.com/jbjj/248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