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_端午_端午吃粽子

谁说端午节不能快乐看看古人诗词中的端午

发布时间:2018-5-19 20:49:35   点击数:

中国的传统节日,除了清明节,朋友间一般会互祝“快乐”以示问候,但从去年开始,端午节特让人“心堵”,因为不能再“快乐”了,一“快乐”就成了“文盲”:

端午节是不能互祝快乐的!因为端午节是个祭祀节日,这天伍子胥投钱塘江,曹娥救父投曹娥江,大文豪屈原投汩罗水。五月初五是毒日,是个悲壮的日子,是祭祀日子。所以,非遗专家杨广宇教授说,要扫扫盲了,不是所有节日都能互祝快乐,如淸明节、端午节,只能互送‘安康’。(   二是纪念伍子胥。这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三是纪念孝女曹娥。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四是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吴越百姓现在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此外,还有“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

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最有据可考的是“图腾说”。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篇已深入人心,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即使明明知道这个传说不可信,也愿意在这个盛大的节日里注入一些凄美的浪漫的元素,以慰藉千百来的爱国情结和忠君情结。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然而,不论是纪念屈原还是伍子胥、曹娥,抑或是恶日驱避、夏至斗草,古人从来没有说过端午节不让“快乐”:

唐玄宗诗作《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诗序》中有“叹节气之循环,美君臣之相乐”的句子;

宋·苏轼《南歌子杭州端午》: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此词记载了杭州端午的盛况,各种欢乐,都不用羡慕前代扬州的竹西了。

苏轼《少年游端午赠黄守徐君猷》有:

好将沈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

晏殊作品“宫闱百福逢嘉序,万户千门喜气多”以明快的语言写出了端午的喜庆与快乐。

宋代诗人张榘在《念奴娇》一词中写道:“谁念词客风流,菖蒲桃柳,忆闺门铺设。嚼徵含商陶雅兴,争似年时娱悦”,其中“争似年时娱悦”就表明古代的端午节和过年一样热闹。

清代昆明文人也有诗云:“两岸人声笑不休,满河箫鼓闹龙舟。日斜画舫归何处,撑过官庄古渡头。”……

从古人的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出,端午节从来就是一个欢乐的节日。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的习俗,其主题一是为了趋利避害,消灾减难,二是为了欢庆快乐,增进和谐。

正是基于这样的传统,国务院规定,从年开始,端午节放假一天,让在工作中忙碌的人们能有一些闲暇走亲访友,放松心情。如果硬是要让大家在端午节都“沉重”起来,恐怕全国人民都不会答应。

最后,让我们又回到祭祀爱国诗人屈原的问题上来。屈原是中国历史上忧国忧民的典范,始终以国家的兴亡、黎民的疾苦为念,终身追逐“美政”理想,“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就是他出自肺腑的呐喊。如果他知道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为了祭祀他而不能“互祝快乐”,他九天之上的英魂也不会安息的。

所以,端午节还是让我们“快乐”起来吧。“快乐”是最美好的祝福,无人能够拒绝。

赞赏

长按







































白癜风医院有哪些
北京白癜风医院咨询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angguart.com/dwsy/8847.html

------分隔线----------------------------